第七百九十九章 不如归去
对于燕京城的政务变动可能稍显缓慢,但是防务的变动,却非常迅速。
堪堪至四月三十日,北京城城防便正式移交给顺天府巡检司,治安归于新成立的顺天府警察厅,市容环卫归于顺天府,消防安全也暂时由巡检司兼管。原来的五城兵马司因此被肢解成了数块,再次退出历史舞台。
新二师收复蓟镇,整军进发永平四镇,摆出进攻山海关的姿态,不让清军两红旗赶往宁远支援两白旗。
新三师击溃了居庸关之敌,一路东进,收复长城各峪口,直打到密云。
由此京师才算是彻底安定下来,由新三师对京师外围进行保护。第一师照计划是要攻克山海关,然后与第二师前后夹击东虏两白旗。
徐梁目前对于战事有所担心的,也只有处于敌后的新一师。若是东虏倾国之力,从锦州再打过来,新一师要守住宁远恐怕也要付出极重的伤亡。
不过在此之前,重要的是加紧国家制度改革,扩大动员能力,这才是根本之法。徐梁一早起来的时候有些昏沉,身子很重。叫来御医把了脉象,乃是湿热淤积之症,除了排湿解热也没甚要紧的事。想想马上就要到端午了,古人称之为毒日,多半是节气的作用,便也不叫皇后知道。
直到过了早朝,徐梁人才精神了一些,自己步行前往文华殿,舍人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大筐名牌,都是请求召见的官员……
中书舍人在明代并无长贰官,只有一名资深年迈的老舍人,掌管印信,称为“印君”。
如今的印君自然是柳如是。她早已摸透了徐梁的工作习惯,合理安排人员入见。她见陛下一早上有些精神萎靡,想来这天有些闷热了,连忙让人去问:刘理顺是否来了。
刘理顺是前一天递的名牌,安排在今日早间十点入见。按照陛下的习惯,官员来了之后最多只会等三五分钟。若是徐梁临时有事,绝对会让人去将后面的安排改期,而不会抛诸脑后,让大臣们傻等。
还好刘理顺来内阁找李邦华,有舍人告诉了柳如是,便将他排在了最前面,安排觐见。
徐梁并不知道柳如是有意变动顺序,只是觉得恰恰好。
刘理顺也不多说自己提前觐见的事,只是唱礼入见,道:“陛下,臣将书画带来了。”
徐梁端详了半响,命内侍当即拿去挂起来,仰头又读了一遍。笑道:“还好先生来时已经裱好了,否则我真是舍不得拿去给人装裱。此书必成华夏国宝,待我死后才能捐与博物馆收藏。”
刘理顺见徐梁喜欢自己的字,当然也是欣喜不已。别人说他的字好,其中真假参半,或是因为他的官职高,或是因为文名盛。惟独这位陛下,从不讲究皮里春秋的一套。有才干者待之如亲友,不入眼的弃之如敝履。他说喜欢、说字好。肯定是真的投缘。
何况如今陛下的书法拿出去也算是一流书家,隐约中的确是能见作品的神韵,这更是身为人师的骄傲。
徐梁又打开刘理顺送来的一副山水手卷,天头用了深色绫绢镶成,一眼之下古意盎然。过了副、正隔水便是引首。上面颜楷浓书:是清风月明之庐。
再过了隔水便是画心,一幅远山近松,风摇枝摆;一幅山水夹道,隐士拾阶;一幅鸟瞰山水,却是眼熟,正仿的前人山水名作。
“这仿的是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徐梁问道。
“正是。”刘理顺在字上不屑于仿照前人,笔笔求新,画上却多有仿作,但又有能出奇制胜,在意、韵上多有胜出。
徐梁继续卷开,却止这三幅,后面的拖尾用了古旧的宣纸,是留给观赏者题词用的。
“这手卷正好放在案头时时把玩,先生有心了。”徐梁笑道。
刘理顺也笑道:“还请陛下题词。”
“如此岂非正应了‘狗尾续貂’之言?”
徐梁对自己的书法还是有自信的,但得看放在那里。
“臣不敢有瞒陛下,此画并非呈进于陛下。”刘理顺见徐梁高兴,便大大方方道:“臣另有一幅《竹石图》欲进,此画乃是恳请陛下手书诗词,留给子孙的。”
“这、我若是已命内侍收了呢?”徐梁握着手卷不放。
“臣会及时提醒陛下的。”刘理顺认真且期待道。他是徐梁做皇帝之后在文学方面的讲师,亦是当初神都告破,与徐梁逃亡山东的一行文臣。
别人不能求字,他却可以。照惯例来说,就算他不求,徐梁也该主动些,即便是天家之尊也不能轻慢师道。
“我的字与先生的字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若是题古人诗,何止自曝其短,简直恬不知耻了。”徐梁也来了兴致,再次展开手卷,犹豫道:“若是自己作诗,便更是献丑。”
刘理顺也不肯走,只是笑吟吟地看着徐梁。
徐梁硬着头皮命人研墨,三幅画又赏了片刻,似有若无地摸到了其中灵韵,方才舔笔写道:“蒙师正教,赠阅山水华章,敢以拙笔陪骥尾之后,特制诗曰:
‘风来松有语,水溅石阶残。
鹤子今飞远,梅妻尚且安。’”
徐梁一气写完,自己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刘理顺并非是要带回去留给子孙,而是借此画来表达自己辞官归隐的意思啊!
“是我终究太过浑浊,竟没看出先生雅意,贸然玷此佳作。”徐梁随手写了“徐梁”二字算是押款,声音已经冷了下来。
刘理顺本来没指望陛下能够立时明白过来,颇为惊讶徐梁的悟性,道:“臣已年迈不堪驱使,惟愿归隐林泉,听松语,看残阶,梅妻鹤子终此一生。”
徐梁真的有些遗憾。刘理顺虽然不是救时之臣,也没有李邦华那般腹里河山,但终究是个志向高洁的仁人君子。这样的人在朝中,虽然不能指望办实事,但可以用作清流,监督言路,并非百无一用。
“我看过先生的往日行事,绝非退隐自娱之人。是听到什么风声了么?”徐梁放下笔,重新回到工作状态。他能推理的逻辑就是:刘理顺原本是户部尚书,后来程贤架空,现在风闻他要官复原职,而自己这边却毫无动静,因此才有了求退之心。
“的确略有耳闻。”刘理顺也不避讳:“臣听闻陛下要重财赋,广开源,实在忧虑。有甲申之变在前,臣不敢相阻。然聚敛之事,臣亦不忍为之。故求去。”
徐梁突然无比疲惫。
刘理顺是做过户部尚书的人,对于国家财政的窘困一清二楚。他既然说不敢相阻,肯定是心里明白:如果阻拦陛下开源,国家势必再次破败下去,甲申之事或许重演。然而他心中如此明白,却还是认为广开财源、增加国税是聚敛虐民之事,不忍心为此。由此可见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新的政治改革。
——我还是太急躁了么?
徐梁一时口干舌燥,随手端起茶缸喝了一口浓茶,胸襟方才舒缓一些。正待说话,一旁内侍却高声宣退了。
刘理顺取了手卷,告退而出,临走时终于忍不住又道:“陛下,若要天下太平,只需得休养生息,纾解民乏。此时强征暴敛,无异于饮鸩止渴啊!”说罢双眼朦胧,已经是泪光透射。
徐梁也无从辩解,只是道:“先生若是能在京中再留数月,路上便好走得多了。”
刘理顺拜辞而出,恐怕再留一刻眼泪就要出来了。
徐梁侧首又看了一遍那幅墨宝,挺了挺腰,唤来柳如是:“今日下午开会加一个人,原户部郎中程志也让他来。”
柳如是应声称是,有问道:“是列席还是旁听?”
“旁听。”徐梁道:“另外,让邵一峰来一下。”
柳如是退了出去,邵一峰很快就戎装入内,拜见徐梁。
徐梁从书案上取出一个紫檀木盒,交给闵子若道:“这是给骑兵营的密令,这就传下去。”
军中有明令有密令,密令也必须经过军令部传发,直到相关战事结束才收录归档。在此过程中,只有军法官在执行期间发现与现行军法相悖,才能要求主官出示秘密手令,并且必须严格保密。
徐梁这道密令已经放了良久,以至于盒子上都有了包浆,正是受了刘理顺的劝告,才促使他将这道密令拿出来付诸执行。
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
一路哭,总好过天下哭。
这便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刘理顺在京中辞别了几个故友,收拾了行装,悄然南下。
如今京师中仍旧混乱纷纷,甄别降官、跑官说情的人一波接着一波。
刘理顺至今没有拿到任用文书,擅自离去倒也不算罪过。只是他不知道陛下有自己的耳目体系,若是关心什么事,怎么都逃不过的。他车马还没出正阳门,宫中送行的宦官已经追了上来,送了一辆购车凭证。
凭着这纸购车凭证,可以在南北两京买到原价的四轮马车。
如今马车的出厂价与最终的市场价相差近十倍,故而刘理顺就算自家不买,转手出去也是一笔巨资。只是徐梁也知道明人士大夫的习惯,刘理顺最可能的举措是将这纸凭证装裱之后收藏起来,以示天恩眷顾。若是要买车,还会出去用高价买,又不差那几个钱。
刘理顺仍旧是乘老式马车南下,如今漕运尚未疏浚,直到过了临清才能改走运河水路。只是今年的五月似乎比往年热了许多,正午时竟然晒得车夫和骡马不能赶路。相比往年软绵无力的太阳,今年的日头似乎格外强烈。
车厢里的刘理顺盘膝而坐,道袍一丝不苟地穿在身上,只是头上没有戴冠,只罩着网巾。饶是他口鼻观心,怡神静养,仍旧有毛毛细汗从额头和鬓角里渗了出来。还好他身材精瘦,若是换胖些的人恐怕怎么都熬不住。
“老爷,咱们在前头歇歇脚吧,这骡子都吃不消了。”老家人赶着车,口舌冒烟,恨不得当场就停下来休息。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