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章消息(1 / 1)

北雄 河边草 2641 字 2023-09-06

阿史那多闻起兵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会盟之地,阿史那求罗派来的人先就到了。

颉利汗阿史那求罗留守突厥王庭,在阿史那杨环离开之后不久,便平定了一次叛乱。

阿史那多闻次子阿史那叶尼联合了两位哥利达官,还有一位苏尼阙,密谋反叛……嗯,这是阿史那求罗的说法。

其实是他们接到了阿史那多闻的示警,想要带领一部分阿克南部的部落向东迁移,并没有什么占据王庭,杀死可汗亲信,进攻其他王庭部族的意思。

只是他们的行为和反叛并没有什么不同,私自串谋,在没有可汗的允许之下,想要离开王庭所在。

这无疑背弃了他们向天神以及可汗许下的诺言,在突厥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自突厥立国以来,这样的事情只发生过两次,都被很快的镇压了下来。

这次也不例外,掌管阿克南部的大逻便阿史那思真及时得人密报,不用旁人动手,阿克南部在内部便解决了问题,将阿史那叶尼等人抓了起来,并在随后报给了阿史那求罗。

这几个人其实不算什么,就是阿史那多闻在王庭的党羽还有不少,阿史那叶尼等人的作为,让王庭有了不稳的迹象。

阿史那求罗派人来催促可汗,尽快结束会盟赶回王庭。

作为西方汗,他没有借机进行清洗,给予阿史那多闻重重一击,而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在等可汗回到王庭之后,亲自处理这些事情。

………………

“回去告诉颉利汗,他的睿智令人赞赏,我回去之前,不要有太多的血腥和杀戮,没有谁能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

阿史那杨环平静而又简单的让人给阿史那求罗带回了自己的口信,心中甚至没有一丝的惊讶。

因为突厥人本就是这个样子,权力归于可汗,但总有人在旁边窥伺,隔上几年大家若不闹上一闹,就好像不舒坦一样。

牧民们游荡在草原上,多数只会对管理他们的土屯或者是部落首领们献上忠诚,而贵族们坐享其成,满脑子却都是私欲。

大家都自称是突厥人,可又有几个会为突厥着想?

这看上去是北方部落联盟帝国的痼疾,实际上则是人性的问题,南边的中原王朝同样受此困扰,并无法杜绝。

中原王朝比北边的游牧民族强的地方只在于,经过几次统一战争之后,中原王朝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只要贵族精英们别犯糊涂,能给多数人一口饱饭吃,大家就能相安无事。

在渐渐有了中央集权迹象之后,地方官员们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约束,不再有人能像突厥的部落首领,或者是土屯,小可汗之类的拥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够轻易的掀起叛乱。

换句直白的话来说,那就是中原王朝的朝廷的统治更加强而有力,即便是普通百姓,也知道奉公守法,不像突厥牧民那样懵懂无知。

当然了,草原的牧民整日就是吃肉,放牧,喝酒,打婆娘,中原百姓大多过的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其实大家都活在一个世界里,只不过是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老话说的真好,不论南北东西都是一个德性。

………………

阿史那杨环在突厥多年,对此再清楚不过,所以她不以为意,只是在想着,看来阿史那多闻真的快要按捺不住了。

想要学达头吗?达头最后可是死在了吐谷浑王城,他阿史那多闻会死在哪里呢?

隔了也就是两天,阿史那多闻起兵攻辽东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阿史那杨环的耳朵里,这和当初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下一样,都属于小可汗的战略独走。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阿史那杨环已经派人屡次三番的告诫阿史那多闻,不得擅自动兵,但阿史那多闻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汗令,明目张胆的违令而行。

而且选择了在会盟之期起兵,对于此次会盟定然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存心极为险恶。

阿史那杨环自然是愤怒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就暗骂了一声蠢货,可要说她有多震惊和慌乱,那也谈不上。

阿史那多闻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到王庭拜见她了,其人的野心显而易见,会做出什么事来都不值得奇怪。

此次会盟还没有谈到辽东和西域,如果在这个上面签下盟约,回头阿史那多闻就率军去攻打辽东,那才叫糟糕。

阿史那杨环立即召来了部属,跟他们商讨此事,当贵族们听到这个消息,会盟的气氛一下变得紧张了起来。

阿史那格布立即为附离子看管,并被带到阿史那杨环面前,当着一众突厥贵族的面,阿史那杨环对他进行了讯问。

………………

李破此时正在大帐之中翻弄着南边传来的文书。

科举大考已然完成,各处传回长安的奏疏表明,科举的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坏,问题自然很多,可抗拒科举,故意进行阻挠干扰的事情却不多见。

总体来说,大唐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趋于平淡,并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来,也没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精彩。

之后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尽量完善科举制度,将其推行下去,使之深入人心,让人们忘了什么九品中正制,或者是察举之制。

另外就是要抓上一批典型,总要杀上一些,让那些不太聪明,或者是聪明过了头的人知道下其中的厉害。

换句话说,杀鸡儆猴而已,每逢大事,总会有些人逆势而行,把自己的脑袋伸到刀下,你不砍下去的话,他们就会沾沾自喜,下次还会玩一下心跳。

历来都是如此,屡屡不绝,跟他们也就没必要客气。

再有就是今年秋收已经开始了,年景还不错,各地粮食都在增产,当然也不用太高兴,底子太薄,增产上几倍也还不如大业末年,想要跟前隋盛世对标,也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传到李破这里来的文书不多,都是关于朝廷当前大政的,传述也趋于笼统,并不需要李破花费什么精力来进行处置。

毕竟皇帝跑到了草原上,来往一趟不容易,不是有关大事,轻易不会送到李破手中。

另外一个比较突兀的消息是扶余人的使者到达了洛阳,很快就会到长安觐见。

李破默默算了一下,五月的时候李道宗平定林邑后上书献捷,距今两三个月,扶余人来的倒不算慢。

扶余人朝贡中原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就是不常来,中原这边最近也乱了些,嗯,这个最近是指的汉末以来,而非是隋末战乱。

扶余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过来看看,不知道是生怕中原的这些人杀红了眼,去跟他们为难,还是来瞧热闹的。

他们现在属于是东南亚的大国,看上去并不算闭塞,不但跟中原交往,还受到了天竺的影响,据说那边信佛的人很多,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扶余的国教。

不得不说,天竺的和尚确实有两把刷子……

而正因为佛教兴盛,扶余人显得很平和,林邑那边一旦闹了乱子,扶余就得抖三抖,在和林邑的争斗中也总是处于下风。

所以李道宗在平定林邑之后,立即派人去扶余让他们前来中原朝贡,他们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派出了使者,听话的不得了,比前隋的属国还像属国。

扶余人此次前来,据说带来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李破倒是很想见识一下,可惜身在云内,也不知回长安的时候这些人还在不在了。

这是了解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好机会,李破给妻子回书,让她留扶余使者一些日子,等他回去相见。

扶余无疑是他大战略中的一部分,而且如此的“善良”,和他们的后人表现的不太一样,可这正合李破心意,不像北边这些人,无论是东西突厥,还是高句丽,吐蕃,一个个都是龇牙咧嘴,恶形恶状的,要都像扶余人一样,那该多好?

嗯,他想的挺美,他也不想想,也许在扶余人眼中,大唐也是如此,不然人家凭什么过来讨好于你?

………………

晚间,李破用过晚饭,和之前一样,把臣子们都召过来,听听今天商讨出来的结果和谈判的进程。

他们不会在草原上停留太久了,和阿史那杨环定下的日期是八月初,最多最多也就是到八月初,差不多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两国需要商讨的东西还有很多,时间确实紧了些。

想要商讨出诸般结果,并录于文字,裴世清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于短时间内完成。

突厥人不但很强硬,而且他们的声音乱七八糟的,自己人都不能有个统一的意见,那还能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结果?

会盟很可能会无疾而终,这是裴世清等人心中的预测,再来一次会盟?瞧现在两位君王相处的如此融洽来看,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晚饭过后,众人散去,李春又欢快的去照料她的马儿了,这时罗士信和阿史那容真一同到来。

“哥哥,突厥人那边好像不太对劲……”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