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拉帮结派
如果说,在准备战争的时候,共和国是游刃有余,美国就是疲于奔命了。
前面多次提到,在2050年之后,随着世界大战变得不可避免,共和国与美国都不遗余力的展开了备战工作,甚至先后让一些重要行业进入了准战时状态,比如在2055年,共和国就让22家主要军工企业进行扩充,以正常时期150%的比例招募工人,相应的薪酬由中央政府以额外采购费用支付。在这种全速竞争中,两个超级大国综合国力高下立即浮上了水面。即便在众多美国新闻媒体眼里,美国的综合国力也只有共和国的80%左右,而战争潜力甚至只有共和国的70%。因为两个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在全球范围内占的比重高达五成以上,即除了欧盟之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众多中小国家的实力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在综合国力相差两到三成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在一场全面战争击败共和国。
受此影响,从一开始,美国就定下了以防御为主的基本战略。
按照这一基本战略,美国当局除了不遗余力的建设天军之外,还集中力量加强海军建设。更重要的是,早在2050年左右,美国当局与利益集团就认定,如果美国不能将战火挡在国门之外,就应该在最后关头选择投降,以保全本土,为下一次崛起,也为今后击败共和国打下基础。
如此一来,美国的对外战略就非常清楚了。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俄罗斯。要知道,到2035的印度战争之后,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只有俄罗斯能够迫使共和国继续加强陆军建设。虽然一支天下第一的陆军足以使共和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能够帮助共和国称霸欧亚大陆,但是共和国要想彻底打败美国,还必须拥有一支天下第一的天军与海军,特别是一支能够称霸太平洋,将共和国的陆军送上对岸的海军。也就是说,只要共和国被迫加强陆军建设,必须确保陆权,就很难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也就无法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到这一步,不管美国有没有能力打败共和国,至少能够确保不败,即通过一场持续数年的消耗战,拼光共和国的国力,使共和国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不得不与美国媾和。
回过头来看,美国就得不惜一切代价拉拢俄罗斯,并且鼓动俄罗斯挑战共和国。
事实上,半岛战争之后,美国就在向俄罗斯示好,甚至几次主动提出结盟。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即俄罗斯与共和国的经济关系极为紧密,全球性大萧条又导致美国不大可能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更不可能满足俄罗斯的巨大胃口,也就不大可能结盟,但是美国的拉拢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让俄罗斯当局认识到,俄罗斯并不孤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可以与美国合作,至少可以利用美国。正是如此,在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问题上,俄罗斯就充分利用了美国的影响力,最终迫使欧盟放弃东扩。
直到2040年,美俄关系才进入蜜月期。
众所周知,全球性大萧条在21世纪30年代末逐渐消散,全球经济走上快车道,新的黄金时代再次到来。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不同,21世纪40年代的黄金时代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经济区域化非常明显。说直接一点,就是由共和国、美国与欧盟这三大经济体为核心的地区性经济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交流全面取代的全球贸易。
以共和国主导的集约集团来说,到2050年的时候,集团内部贸易就占了集团成员国贸易总量的七成,算上与暂时没有入约的友好国家的贸易往来,在以共和国为核心的国家集团之中,内部往来占了贸易总量的九成以上。
这种区域性经济同盟的直接影响就是让一些独立国家走投无路。
到2055年底,仍然信守不结盟政策,并且没有与任何国家同盟、也没有加入任何政治军事同盟条约的国家加起来也不到50个,而且其中30多个是没有影响力的小国,排得上号的国家只有10多个。
当然,俄罗斯不在其中。
问题是,以俄罗斯为首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绝对是全球经济体中的侏儒,不但比不上共和国的集约、美国的西约、以及法德意领导的欧盟,甚至连非盟、拉盟、阿盟等次要国际组织都不如。根据一家欧洲咨询机构在2055年初做的调查,如果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依据,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7%,如果以工业产值为依据,独立国家联合体也只占了全球的9%,两项排名都在第七。当然,衡量一个组织实力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与工业产值,还包括区域面积、人口多寡、物资资源等等,即便按照综合实力计算,独立国家联合体也最多排名第四,而实际排名很有可能为第五或者第六。
总而言之,俄罗斯绝对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大国”。
前面提到过,在204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建设并不顺利,错过了发家致富的黄金时期,也因此丧失了逐鹿天下的实力。
即便如此,这也是美俄合作的结果。
要知道,在30年代末,随着大萧条过去,最先在美国获得最惠国待遇的不是欧盟、也不是拉美国家,而是俄罗斯(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是美国的盟国,在大萧条期间都是美国的最惠国)。仅在2039年,俄罗斯对美贸易顺差就超过了1500亿美元,为俄罗斯独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接下来的7年之内,俄罗斯对美贸易顺差年年提高,增幅均在10%左右,直到2047年,受美国政局动荡影响,俄罗斯对美贸易顺差才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在4000亿美元以上。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的官方数据,在40年代,俄罗斯从美国获取了高达42000亿美元的贸易收入。虽然单纯的贸易收入没有多少意义,毕竟俄罗斯得到的只是在不断贬值的美元,但是对美俄两国来说,如此密切的贸易往来,绝对是两国走向同盟的坚实基础。
手持巨额美元之后,俄罗斯当局自然要求美国向俄罗斯输出高科技产品,以换回美元。
正是如此,在2040年的时候,美国国会就批准了由总统提交的一份主要针对俄罗斯的技术出口法案,即以共和国的技术输出原则为标准,在不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适当输出高端技术,以增强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当年,美国联邦政府就批准了20多家企业与俄罗斯签订的技术输出类合同。
总而言之,在美国的帮助下,俄罗斯的经济才算有了起色。
问题是,两国同盟的本质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与技术层面上合作。严格说来,狭义上的同盟指的是军事政治同盟,至少应该是军事层面上同盟。也就是说,美国要想拉拢俄罗斯的话,还得更有诚意一些,至少让俄罗斯分享美国的军事技术,特别是让俄罗斯获得一些急需的军事技术。
要知道,到2040年,俄罗斯仍然不具备货真价实的战略防御能力。
排除广袤的国土不说,即便以重点地区的战略防御来说,俄罗斯只具备有限的大气层内拦截能力,不具备轨道空间拦截能力。更重要的是,按照军情局的估计,到2040年,俄罗斯最多只能确保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安全,而且在两个方向上,最多只能同时拦截50个目标。毫无疑问,这样的拦截能力在世界大战中等于摆设。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以最低标准携带核弹头,也能同时携带10个以上的诱饵弹头,并且通过末段助推器弹道修正技术,让末段助推器分解成为具有诱饵效果的数十个大碎片。如此一来,最多只需要5枚导弹就能使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战略防御系统饱和,完成对俄罗斯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中心的战略打击。事实上,也许远没有这么复杂。根据俄罗斯观察家消息报在2042年报道的一则消息,因为建设经费长期不到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莫斯科的导弹拦截系统已经行同虚设,根本不具备实战能力。
对一个大国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欠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防御能力,哪怕只是针对重要城市的导弹拦截能力,俄罗斯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敢与共和国对着干,只能忍气吞声,任由共和国一步一步的侵吞中亚地区。
对美国来说,这自然是拉拢俄罗斯的绝佳机会。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从2037年开始,美国就有计划的向俄罗斯提供一些与战略防御系统有关的先进技术。因为当时美国国会还没有批准向俄罗斯出口先进军事技术的相关法案,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由cia等情报机构秘密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故意向潜伏在美国的俄罗斯间谍泄露关键技术。
到了40年代,美俄的军事技术合作由台下到了台上。
从2045年开始,借着《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前期谈判的便利条件,美国先后向俄罗斯提供了高能激光器、等粒子束发射器、高精度光学瞄准仪等众多用来建立与改善战略防御系统的先进技术,甚至提供了几套试验性质的拦截器。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消息,俄罗斯能在2051年进行第一次地基激光拦截试验,就与美国的帮助有密切关系,不然俄罗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获得地面拦截能力。当时,军情局甚至认为,在试验中击落来袭导弹的拦截器不是俄罗斯生产的,而是由美国提供的。虽然这一猜测后来被排除,但是美国肯定派人参加了试验,并且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除了战略防御系统之外,美俄军事合作还深入到了其他各个领域。
别的不说,以在陆军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强度合金装甲来说,在国内产能一直无法提高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在2041年就批准相关企业到俄罗斯开厂,美国国会则在第二年批准了以联合生产方式向俄罗斯输出技术的法案。正是如此,在2045年之前,俄罗斯成为继共和国与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高强度合金生产工艺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才在2049年的时候提出了陆军大换装的设想,即用全新设计的地面主战平台,取代已经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了30多年的t-95式主战坦克与bmp系列步兵战车,使俄罗斯陆军一步迈入轻型化时代。
不管是什么合作,只有在对双边都有利的情况下,才能维系长久。
军事合作也不例外。
表面上,美国在为俄罗斯排忧解难,通过各种手段,让俄罗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实际上,美国也在合作中获益。
以帮助俄罗斯建立战略防御系统来说,美国就获益匪浅。要知道,按照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怖平衡战略”,只要共和国与美国相互扔核弹头,双方都不会放过其他具备在核大战之后称霸的大国,比如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已经与美国结成了同盟关系,所以美国不会主动打击俄罗斯。问题是,共和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打击美国的时候,还得让俄罗斯回到石器时代。如此一来,如果能够帮助俄罗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战略防御系统,共和国就得在俄罗斯身上花掉更多的核弹头。在弹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投向美国本土的核弹头将大大减少。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不会使美国完全逃避打击,毕竟美国仍然是共和国的头号打击对象,但是至少能够降低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受到的压力,使美国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为美国在战后崛起、并且再度称霸奠定基础。
战略方面如此,战术方面也是如此。
拿与俄罗斯联合生产高强度合金来说,美国本土的产能提不上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缺乏几种必要原料。虽然美国也是全球3个拥有全部矿产的国家之一(另外两个就是俄罗斯与共和国),但是这几种至关重要的稀有金属的储量却不多,加上共和国的资源企业霸占了全球稀有金属矿藏的大半江山,所以美国只能把希望放在俄罗斯身上,通过输出技术获得俄罗斯的资源。正是如此,在2043年,美国加快了陆军换装步伐,并且在2050年的时候提出了全面换装的设想。要知道,如果没有来自俄罗斯的资源,美国几乎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为陆军大换装。
归根结底,军事同盟只是政治同盟的前奏。
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军事同盟应该建立在政治同盟之上,毕竟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同盟,也就不可能有军事同盟,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大国合作中,军事同盟往往会成为政治同盟的前提条件。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因为在军事上遇到了同样的强敌,原本在政治上完全对立的英国与苏联才结成同盟。
从基本层面上看,美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实际上也是因为有同一个强敌。
2050年,两个超级大国摆开架势,纷纷为战争做准备的时候,美国朝野上下就出现了是否应该与俄罗斯结盟的声音。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俄罗斯不但不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盟国,反而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敌人,所以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下,美国没有理由不与俄罗斯结盟。加上前面10多年的密切经济往来,以及在以军事领域为主的技术交流的前提条件下,美国更应该提高与俄罗斯的关系,将俄罗斯当成盟友看待。
重要的是,美国没有急着走出这一步。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共和国的邻国,而且是最后一个还能对共和国构成现实威胁的邻国。如此一来,如果美国明目张胆的与俄罗斯结盟,共和国当局肯定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在两国签订同盟条约之前,出兵攻打俄罗斯,甚至会为此单独发动一场战争。虽然这对美国有好处,至少能够为美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但是也会使美国丧失最重要的盟国,从而使美国在下一场战争中失去援手。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当局也不是笨蛋,绝对不可能在美国与共和国正式开战之前与美国结盟。
正是如此,直到2056年,即俄罗斯与共和国翻脸之后,美国才迈出了结盟的第一步。
当年10月,也就是在裴承毅访问法德意三国之前,美国国务卿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在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之后顺道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签署了具有同盟性质的《莫斯科条约》。
正是如此,1个多月后,裴承毅去了法德意,并且在罗马表现得极为高调。
由此可见,2056年的哈萨克斯坦事件,算得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