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二次革命
这场被称为“古巴海战”的海上决战,可以说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战斗。
从海上作战的战术范畴来看,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两个重大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大口径电磁炮登上海战舞台,成为海战利器的“马尔代夫海战”。虽然在这场战斗中,受射程等次要因素限制,配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水面舰艇的表现并没不是完全令人满意,但是实战结果已经证明,以大口径电磁炮为代表的超远程火力打击的时代已经到来,海战将进入一个由火力投送决定胜负,而不是由航空兵决定胜负的时代。接下来的几场海战中,主力舰登上了海战舞台,并且以“五分钟表演”征服了海洋,让称霸海洋一百多年的航母沦为配角。
短短几年,惊人的技术进步就让主力舰的战斗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战争对科技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推动效果。说得不客气一点,很多在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技术,在战争期间不但可以想,而且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核武器。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交战双方对胜利的疯狂追求,以和平时期正常发展速度为准,即便再过一百年,也不见得能够制造出可以实战使用的原子弹。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相信能够制造出可以摧毁一座城市、甚至毁灭整个人类的炸弹。与原子弹相似的还有其他很多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技术,比如抗生素、比如电子技术、比如计算机等等,这些都与战争有关,而且最初都是为战争服务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力革命也与战争有关。
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由电力革命引发的人类社会生产结构大调整的直接结果,是老牌帝国与新兴大国为了争夺人类文明主导权所产生的直接对抗。
这种影响,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
垂直起降运输机的出现、以及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战争的面貌与战术,让地面部队不再依靠公路、铁路等基本交通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更加灵活自由的行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地面战术。
当然,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海军身上。
这就是以电磁炮为代表的能量武器。
如果没有电磁炮,海战战术很有可能倒退一百多年。
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不会因为某种战术得到验证而停下来。当某种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战术必然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如同内燃机的出现,让人类首次获得了飞上天空的能力,从而让航空兵成为战场主宰,航空战术决定了一切一样。第二个重大转折点就来自一次技术革命。
量子通信技术!
作为一种基础技术,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几乎同时出现,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矛盾,即在量子理论主导的微观世界中,光速并非信息传递的最快速度。自从量子理论得到证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就没有停止过相关的研究,几乎所有量子理论学者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像原子弹那样,将量子论从理论变成现实。比如在20世纪,世界各国就花了很大的力气,希望能够将量子理论变成现实,研制出所谓的量子计算机,从而突破电子计算机的限制,获得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量子理论并不高深,要变成现实却非常困难。
与相对论比较就能发现,量子理论只能用在微观层面上,而人类控制微观层面的能力显然不如控制宏观层面的能力。
这也正是原子弹比量子计算机更加容易制造的原因。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足够巨大的、大到能够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投入。
要知道,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原子弹也不可能在1945年爆炸,并且以此而改变人类历史。
能达到引起质变的投入,只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当然,在战争爆发之前,共和国与美国就在量子领域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21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电力革命初期,共和国就在国家物理实验中心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并且以国家科研的方式,为量力理论的使用化提供巨额科研经费。到2049年的20多年间,用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费高达数千以元,只是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
归根结底,还是投入不够。
这一情况,在2049年得到了改变。
在战争威胁面前,科研经费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时共和国军队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在全球扩散,使得众多精确制导武器变成摆设,如果不能找到不受电磁干扰的通信手段,并且使之实用化,共和国军队就得回到机械化时代,依靠机械力与人力来大赢第三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会因此而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新的通信理论是现成的,即量子理论,只是实用化的难度非常大。
从2049年开始,随着共和国启动战争准备工作,用在量子理论研究上的科研经费增加了几十倍。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共和国当局采纳了物理实验中心的建议,把量子理论应用研究的重点由量子计算机转到量子通信。
这么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量子通信更加简单。
从理论上讲,可以把微观粒子的状态分成高能态与低能态,而这两种状态就相当于电子计算机里的开关电路,也就是二进制中的1和0。如此一来,只需要通过控制微观粒子的能量状态,结合量子理论,就能将信息瞬间传递到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同态量子上,达到无间隔传递信息的目的。因为不依靠电磁场传递信息,所以这种通信手段不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微观粒子的状态是无法模仿的,所以量子通信系统在理论上能够做到绝对保密。
总而言之,量子通信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途。
当然,这也符合共和国军队的胃口,毕竟军队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计算机,而是安全有效的通信手段。
问题是,获得2个以上的同态量子是最大的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和国的数千名顶级科学家用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直到2060年,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四个年头里,才通过加速器,首次获得了一对同态量子,并且将其成功分离,由此证明了量子通信理论的正确性。
万事开头难,开起头,也就不难了。
因为在大战期间,所以量子通信技术上首先就应用在了军事上。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遥控战斗机”。
因为量子通信不受速度限制,能够即时传递信息,所以遥控战斗机的反应速度不比有人驾驶慢。量子通信在理论上不受干扰,因此不会出现通信受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量子通信系统的信息传递速度是电磁通信的几百倍,理论上甚至能够达到无限,所以遥控战斗机不会出现通信带宽的问题。
当然,光有一种先进的通信技术,无法带来先进的武器装备。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战斗机,除了采用量子通信设备来传递遥控信息之外,还集成了几乎所有用得上的先进技术。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战斗机。说得准确一点,就是在不牺牲大气层内作战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具备完善的轨道作战能力,能够像轨道飞行器那样执行作战任务。又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动力升力技术的战斗机,即没有气动升力结构,也就没有机翼、没有能够产生升力的机体,也就不需要为了提高升力而采用特殊设计,而是完全根据作战目的,即所执行的作战任务来设计机体,使其作战效能最大化。
在众多技术中,最突出的,还是被称为“意识遥控”的控制技术。
所谓的“遥控”,绝对不是那种拿着遥控器来控制在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外作战的意思。要知道,如果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即靠四肢来控制,通信技术早就不是问题,真正的瓶颈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上,即人的反应速度跟不上作战要求。正是如此,在j-22等众多所谓的高机动战斗机上,需要采用生命辅助系统,用药物、电流等等方式来刺激飞行员的反应神经,使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提高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早就被无人驾驶的战斗机取代了。
可惜的是,有机体的反应速度毕竟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遥控战斗机的潜力,就得改变这一局面,使控制武器装备的人类不再是武器装备性能的制约者。
唯一可行的就是“意识控制技术”。
所谓的“意识控制技术”,就是直接收集控制者的脑电波,并且对脑电波进行分析,搞清楚控制者的意图,然后由装备来执行这些意图。因为“意识控制技术”属于电磁领域,技术跨度不是很大,在大战爆发前就已成熟,只是受应用范围、可靠性等等因素影响,直到大战爆发后好几年,才在j-22上得到应用。问题是,在没有可靠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不的不把意识控制系统做成全封闭式,以免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也就是说,飞行员仍然得呆在战斗机上,而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自然成为了战斗机机动能力的短板。即便使用了抗荷服与能够提高机体承受能力的药物,人类也最多只能承受20多个g的过载,而这也是j-22等最后一代有人驾驶战斗机机动性能的极限。
“意识控制”加上“量子通信”,就成了“意识遥控”。
因为控制战斗机的人员(不在战斗机上,自然不能称其为飞行员)留在了后方,所以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不再受人类机体承受能力限制,可以尽量提高。正是如此,遥控战斗机才取消了升力结构。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气动飞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机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算得上是结构上的缺陷。要想尽量提高飞行器的机动能力,就得像把飞行员留在地面上那样,去掉这些结构缺陷。
受此影响,第一代遥控战斗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机,甚至是j-22这种离经叛道的战斗机截然不同。
如果从形状上看,用“飞行的鸭蛋”来形容遥控战斗机也不为过。
从理论上讲,球形是三维空间中最佳的承力体,即在利用最少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承受最大的外力。如此一来,为了提高飞行器的过载能力,就得尽量提高飞行器的结构承受能力,能把飞行器设计成球形,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问题是,飞行器在高速飞行的时候会产生气动阻力,特别是在大气层底部,气动阻力甚至是飞机器承受的主要外力,所以不能采用绝对的球形结构,卵形结构更能适应大气层内飞行。
当然,如果不考虑大气层内飞行,球形才是最理想的外形。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种最不像战斗机的超级战斗机,而正是这种战斗机,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
这种最大过载超过100个g,能够以每小时四万千米的速度飞行的战斗机,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轻而易举的撕开舰队防空网,甚至能够在舰队的防空系统做出反应之前,将携带的炸弹投到目标上。
如果不考虑成本,甚至能够将遥控战斗机变成遥控炸弹。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确实有这样的打算。
如此一来,大口径电磁炮那点射程就算不了什么了。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不考虑返航,遥控战斗机能攻击世界上任何角落里的目标,而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不过2000多千米。正要交战,主力舰在见到目标之前,就被遥控战斗机投下的炸弹干掉了。
当然,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主力舰,而是整个海军。
只要解决了限制遥控战斗机作战半径的次要技术问题,海军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都是个问题。即便海军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毕竟人类的技术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大规模殖民的地步,大部分人还得在地球上生活,也就离不开海洋,离不开海运,但是在海面舰艇都成为摆设的情况下,有必要保存的也就只有在水面下活动,暂时不会受到严重空中威胁的潜艇了。
问题是,在2063年,第一代遥控战斗机仍然得受很多限制。
最大的问题,就是作战半径有限。
受此影响,第一代遥控战斗机没有编入天军,而是编在了海军的战斗序列里面(开发经费由天军与海军共同承担)。虽然这种自重不到30吨、不需要跑道、也不需要弹射器就能起飞的战斗机几乎可以部署在所有大型战舰上,但是共和国海军仍然将这种战斗机部署在海上基地上,而且把控制人员放在了本土的海军基地里。这么做,除了安全因素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密,因为当时共和国海军对外宣称的是无人战斗机,而不是遥控战斗机,更没有宣布是“意识遥控”战斗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第一代遥控战斗机的控制系统相对复杂,包养与维护都比较麻烦,加上刚刚装备部队,之前仅在支援波多黎各的战斗中使用过,所以部署在本土的军事基地更加合适。
当然,新式装备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在战术上。
美国海军并不知道,共和国海军已经拥有了能够直接打击数千千米外的手段,也就没有做任何相应的准备工作。
因为共和国海军向加勒比海派遣了8支主力舰队,协同作战的航空舰队主要搭载j-22这类传统战斗机,在美国海军看来,海战仍然是主力舰的舞台,而不是航空兵的舞台。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美国海军始终盯住那些主力舰队,没有留意部署在委内瑞拉北部海域的海上基地群,更没有把那些之前只在对地支援中有过出色表现的“无人战斗机”放在眼里,自然没有做任何相应准备。
别的不说,美军派去掩护主力舰队的战斗机,根本无法拦截遥控战斗机。
这场海战的结果,自然可以想像。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海战即是海军的巅峰之作,也是海军的丧钟。
用战后的评价来说,“古巴海战”之后,海军再无存在的必要,人类文明正式向太空时代迈进,战争也正式进入空天时代!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