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宜城也是要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先是1930年,宜城全年的总结表彰。高老爷、高少爷、高跃虎、高得志、高县长、王道杰及县政府主要成员和部门负责人都参加了。
全县今年农业大丰收,单造亩产平均提高了120斤,又新开了近20万亩(16万亩有一季以上收成)荒地,总耕地140万亩(水田83万多亩),总产量48万吨,比去年增产粮食26万吨,扣除自留、上缴、消耗(含食品加工)后,光粮食储备一项就有8万多吨。
县政府所属的50多家企业、作坊一年来总收入700万大洋。
全年商业税收400万大洋。
省府教育专项资金80万大洋。
地方财政支出仅60多万大洋,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道路、水利和办公设施等)投入836万大洋。
总赢利284万大洋。
预计明年还有更多企业投产或转入正常生产,商贸活动更加繁荣。总收入能达到1500万大洋以上。
明年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的道路设施,8米宽大路总长约87km,5米宽支路约156km,大小桥梁12座,总投入约780万大洋;完善其它基础设施需200万元,企事业业建设、设备(还有8个项目要建)投入500万元。总投入1580万大洋。
会上也谈到了教育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稳定等许多民生问题。并于当天在一片喜气洋洋中结束。
1931年1月中,宜城在上报县内本年度政务总结工作报告后,引起了省府、国民政府的高度注意。不仅超额完成各项上缴,还办了那么多的实事,好啊。
最高当局也在鄂西看到了亮点,而且又是高老爷这一脉的人。
最高当局把宜城作为了国*政府治理民政的“典”范,也为了标榜自己“剿匪在先,民生其后”、“攘外必先安内”的治国方针。
国*政府就宜城这个特例那是大搞宣传的。
谁说国*政府不理民生,宜城就是榜样。
而在许多军阀眼里,这“北有*老西,南有高进贤”就成了地**府治理民政和整军的两块招牌了。
在国*政府的组织下,许多传媒都派出了‘采风团’、记者前来鄂西,包括许多国内外的知名媒体。
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记者招待会,县里面所有的知名人士都被邀请参加。县长高进得和高老爷作完主场报告后,现场开始了热烈的提问。
高县长、高老爷等在回答提问时,把许多难已解答的疑点留给了高少爷。
当得知这一切都源自于高旅长的谋略后,所有记者都把镜头和话题对准了这个穿上校军服帅气的年轻人了,好多女记者那是争先恐后提问,气纷非常激烈。
“高旅长,您没上过军校,那您治军又这么有水平,能对大家解释吗?”上海某报社记者刘丽抢先发问了。
看来真是怕啥来啥,好采就是一个保安团,还没见过独立营和猎狼队呢:“我家祖上前几辈就有武官,留下来的家传书传中就有很多治军、带兵的策略。我呢,基本上是自学的,带兵水平很一般,不过治军还算是严格。现时高家在国民政府里担任军职的也有好几位。再说,文人治军嘛,历史上我也不是第1人。”
看高少爷成了‘出头鸟’高参谋长(二虎)在偷笑。
“高旅长,有人说您这一套做法很象“**党”在苏区的做法,请问:您是不是也受过那一方面的影响。”南京某报记者赵卫学提出了更尖刻的问题。
“年幼时,本少爷不闻不问政治,之后又在国外留学,这学成回来就一直帮家父打理家族产业,说句实话,还真没接触过“**党”的思想。我们在宜城的做法呢,是不是真与“**党”方面有所相同,说句老实话,我也没去过苏区,也说不清。但是,我一直受家父影响颇深,而家父也经常对我说起过先总理时的一些主张和做法,我不过是把先总理的部分观点在宜城做了个试点而已。”
“高大哥,你这一年里在宜城大力发展教育、工业,造福一方,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还是宋小蔓妹妹实在。
“千多年前吧,大唐盛世时,多少蛮夷小国不远万里都来朝奉我巍巍中华。而近百年来,那些列强们占我土地,侵我财富,辱我国人,这又是为啥呢?”高少爷反而对在座的各位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民富则国强,现在的‘国联’说穿了实施的就是‘强国原则’,要想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得国家强大。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兴起,靠的就是知识、科技。办学就是让更多的国民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并掌握最新科技,今后为振兴国家而出力。发展工、农业,最先受益的是老百姓,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这个国家。所以呢,我坚持在鄂西推广教育和大力发展民生工业,也欢迎更多的企业家、有志青年前来鄂西创业、救国。我们保安旅也将尽忠职守,确保鄂西一片平安。”高少爷不会忘了趁此机会大搞宣传和招商印资。
“先总理当年提出的‘民族、民主、民生’理念,我也只不过略懂皮毛而已。”
……
好采,午饭时间到了,高少爷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找到了目标的记者们纷纷要求专访,把高旅长忙得要不可开交,好采,老侯、高专员和高老还帮着挡了许多麻烦。
在上海曾经见过小高的法国女记者简倪更是不依不饶的追到了高府上,不过高少爷一直忙于公务,很晚才回家,没让她逮着。
反而宋小蔓妹妹借‘高家亲戚’便利,更是住进了高家,宋家的亲戚,高老爷、高夫人那可是不敢怠慢。高少爷你不回家,俺就陪陪嫂子,回家吧,看我逮不住你。这一下,在高老爷的成全下,倒是让高少爷无路可逃,让小蔓写了不少专访文章。
夹在老蒋和“**党”的立场中间,高少爷也确实很头痛,用词及语句选择那是极为小心。小蔓总算没让高少爷失望,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写出了好几篇专访,在宣传宜城的同时,也把高建昌捧成了一代杰出英才。
宋小蔓妹妹就宜城在发展地方经济、开展商贸、扶持教育、维护地方治安(剿匪)及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报道。
当然还有一些宏伟的“强国计划”。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