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油田提前登上历史舞台,对于华北乃至中国及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个极大的变数。对于宋哲元和29军来说,这是一柄双刃剑,处理好了,充分利用起来,则29军的强大指日可待,但是处理不好的话,则可能会导致29军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对于日本人来说,就好像一只恶狼猛然见一只肥羊,要想让它闭口,可能吗?日本经济在929年-92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中遭受重创,翻那段时间的日文报纸,几乎每日都能找到有关“某某自杀”的新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困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军工企业却空前繁荣,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模式开始向战时体质转变。可是,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军工的畸形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和石油,这些都必须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其实是关东军中几个狂热分子策划的,而日本政府之所以予以支持,正是中了东北三省的资源。现在,任丘出现了油田,可想而知这对于对油田极度渴望的日本人来说是何等样的诱惑?现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石油工业,对于民国政府和老蒋来说,有了石油就等于有了燃料,就可以发展梦寐以求的海空军、坦克部队,这也是老蒋舍得豁出禁脔调宪兵部队充入学兵旅的原因,对于任丘,他是志在必得啊!
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欧阳云离原来的时空正越来越远。他和梁大伟在广州火车站一家小饭店吃晚饭的时候听到翼东自治这个消息,不由怔住了,良久说:“日本人动手了!”历史上,殷汝耕宣布自治是在月25日,现在却整整提前了将近五个月。
梁大伟说:“毋庸置疑,肯定是日本人在幕后操纵的,这个殷汝耕,仗着日本老婆的关系,早就自动送上门做了日本人的走狗!”
“这种人该杀!”欧阳云说着撇下了筷子!
梁大伟见他起了杀机,笑道:“抗日双雄又想做回老本行了?”
欧阳云见他打趣自己,笑着回应:“汉奸人人得而诛之,梁大哥如有兴趣,让给你算了。”
“我和曾长官被派去天津,本来就是为了组建除奸团的,只是……”梁大伟没有把话说完,欧阳云却知道他要说什么,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掺和进来,他们就会组建成功将来活跃在平津一带的“抗日除奸团”。顾恋云的“背叛”对欧阳云来说是个打击,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她已经掌控了狐瞳,然后利用狐瞳将特勤大队裹挟走。情报特务机关是一定要组建的,梁大伟或许是个不错的人选,他从枪口下救走自己,严重违背了力行社的命令,现在已经被迫上了自己的船。他说:“梁大哥,只要是真心打鬼子杀汉奸,我觉得阵营并不重要,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即使之间有什么矛盾,大可以关起门来解决,你觉得呢?”
梁大伟关于自己的去留问题还没有想好,他了表说:“还有二十分钟就要检票了,我们进去吧!”
他结了帐,两个人买了点水果什么的,便往火车站里走去。
中午时分,多伦县翼东特警一纵队的司令部,楚天歌终于见到了张庆余。翼东特警纵队,一纵队驻多伦一带,二纵队驻通州一带。张庆余刚从天津赶回来,尽管疲惫得不行,但听说是于军长派的联络人员来了,还是选择立刻接见。
两个人一见面,张庆余便把他认了出来,说:“你是楚天歌?”
楚天歌知道他一定是从报纸上见过自己的影像,笑着点头承认了,双方接上暗号,楚天歌便将自己此行目的说了出来,让他抽时间去任丘一趟,一是取回兵饷和装备,另外,能不能帮助学兵旅带带新兵。
张庆余正着急部队以后的出路呢,闻言大喜,忙不迭的答应下来,然后便带着楚天歌去下面视察部队。特警纵队里大部分士兵都是原东北军的,厌日情绪强烈,翼东地区日伪军的猖獗早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加上殷汝耕在这个时候宣布自治,许多人都以为自己要沦落为伪军、汉奸,军心动摇,让张庆余颇感头痛。楚天歌作为于学忠派来的联络人员,相当于“特派员”角色,正可以帮忙安抚一下目前有些动摇的军心。
楚天歌跟着张庆余沿着多伦一路向东,视察一纵队的时候,位于北平东边不远的香河县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这一天是6月29日,000多中国农民打扮的人在6个日本人带领下在香河县城里举行游行示威,散发反对老蒋独裁和庆祝自治的传单,并于中午时分占领了县政府,痛骂县政府官员是老蒋的走狗,欲把他们抓起来进行公审。香河县县长常有望没办法,只好向公安局求援,请他们派兵弹压。可是由于县保安大队大队长方田林已经在赞成翼东自治的条约上签了字,保安大队拒不执行县公安局的命令,公安局长没办法只好向张自忠部求援,张自忠欲派一个营的士兵前往稳定局势,然而却遭到华北囤驻军以停战区禁止中**队进入的借口进行了阻挠。
明眼人一就清楚,发生在香河的这起事件是日本人背后操纵的,他们之所以要来这么一出,纯粹是为了易于殷汝耕全面掌控翼东。香河县县长常有望是有名的“亲蒋分子”,就在殷汝耕宣布翼东自治的第二天,他就组织本县名流、有识之士,召开痛批殷汝耕此举是卖国行为。日本人害怕常有望此举引起各县效仿,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一儆百,于是便策划了上面那一幕闹剧。
同日还发生了一件事,老蒋在庐山牯岭美庐别墅会见了秦德纯。老蒋本来是邀宋哲元会面的,不过老宋怕是鸿门宴,以身体有恙推脱,让秦德纯代已前往。
老蒋这个时候召见宋哲元,所为有三——一是华北局势,希望29军能够顾全大局,不要受小人和日本人盅惑,宣布自治;其次就是就将学兵师(旅)划拨5军之事进行说明。当然,无论是当事者还是局外人,都清楚将学兵师划归5军是假,将任丘收入国民政府手中是真。最后,则是阐述了中央关于法币改革的重要性和决心。
究其民国政府要进行法币改革的原因,一是因为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929-92年爆发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德、日本、加拿大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企图以此向用银国转嫁危机。美国对此做出响应,于9年月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并单方面违背92年7月世界个主要产银、用银国通过的“白银协定”,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白银,企图以“提高银价,即为提高四万万人民的购买力”的办法,将美国的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人民,这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由于95年以前,白银及银元在国际市场上是一般商品,在中国则是通货。国际市场银价的上涨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直接造成了以下严重后果:一是国内人心恐慌;二是中国外贸严重入超;三是银根紧张,市面周转不灵,银行、钱庄、商号接踵倒闭;四是通货不足,物价下跌。这直接引发了本年度的白银风潮,使得国民政府不得不做出改变以应对,决定改革币制,以此切断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起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严重影响。
二是为了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9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虽一味依赖国联,幻想通过国际调解,以妥协的办法解决东北问题。但面对日本无视国际法准则、咄咄逼人之势(日本退出国联,并退出了国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得自身其国防地位更加孤立,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到国际围堵。当时参与围堵的国家有英、美与苏联),毕竟也不愿意日本人吞并整个中国。在此形势下,钱昌照(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向蒋介石提出组织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建议。钱氏的本意是积极的,他认为:日本迟早会大举侵犯中国。为了及早做好应战准备,未雨绸缪,他提议组织专门机构,聘请一批科技专家和教授,从事有关国防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有关计划的制定工作。在国防设计委员会的首批9名委员中,有徐新六、吴鼎昌等银行家、金融家代表,正是因为这批银行家、金融家的活动策划,使得国民政府将币制改革问题纳入“国防设计”之中。
三是随着“废两改元”的成功,国民政府获得了法币改革的技术。所谓的“废两改元”,其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月6日起,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概用银元,停用银两。“废两改元”的顺利推行,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也为在中国废止硬币、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
四是名国政府的发笔改革获得了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赞赏,并得到了他们的技术支持,其中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甘末尔、杨格,英国的李滋?罗斯等经济专家。
老蒋原来的计划是在今年晚些时候宣布进行币制改革,不过由于日本在华北方面咄咄逼人,加上技术已经成熟,他决定提前推动这项改革方案。
老蒋生活作风还是蛮朴素的,招待秦德纯仅仅四菜一汤而已。席间,老蒋推心置腹的就当前国内外局势和秦德纯交换了法,最后语重心长的嘱咐说:当前国防建设尚未完成,不能全面抗日,要争取时间,维持的时间越长,对国家贡献越大,务必要忍辱负重,但此事只可密告宋军长而不可告诉别人;石油是战略资源,关系国家命脉,国家要想发展,军队要想强大,唯有将之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方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请将此语一并告之宋军长,望29军诸位将军一定以大局为重,了解中央的一片苦心;法币改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29军作为**一份子,当应遵守中央之决定,尽全力推行此项改革,以此断绝日本掠夺华北财富、破坏华北经济之途径。
历史上,秦德纯正是因为老蒋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而改变了对他的法,这才铁了心跟着“中央”一直到兵退台湾。不过,或许是因为欧阳云的出现,或者是任丘石油提前被发现从中作梗,他对老蒋这番话的感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他并没有如历史剧本所描叙的那样被感动的五体投地,誓死效忠,而是借机提出,29军既然是**一份子,中央又承认了其在华北的地位,那么就应该完全相信29军,将河北完全交给29军打理,隐晦的提出,希望中央能加强29军的军备,使之能维系华北局面的平稳,并将学兵师依旧交给29军管理。
老蒋见秦德纯如此不识相,很不高兴,不过作为领导人,他也不好和秦德纯一般见识,就提出中央可以给29军相当的军资予以补贴失去学兵师的损失,但是学兵师必须调入5军的编制。
秦德纯也不敢和老蒋当面撕破脸,只得说这事自己做不了主,还得回去请宋哲元和29军其他将军拿主意,但自己回去以后会尽力阐述明白委员长的良苦用心,希望委员长放心,29军诸将一定不会辜负中央的期望,一定能够牢牢的将华北控制在中国人手中。
他这话说得刁钻,老蒋知道也是实情,没办法,只得好生招待然后情人将他客客气气的送回了北平。
~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