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美军为了应对可能在欧洲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研发出了M50这种应急装备,不管后来美军拿它干了些啥,制造这东西的最初目的,确实是用来反坦克的。
当时北约才刚刚建立,整个欧洲都在红色巨兽的阴影下簌簌发抖,就算是强大如美军,也不敢奢望正面硬撼苏军的钢铁洪流。苏联的坦克海实在太犯规了,再加上一群在残酷东线磨练出的百战老兵,战斗力方面完全碾压那群外强中干的欧洲军队。
那时候的北约装甲部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和苏联红军抗衡,所以为了应对苏联坦克的威胁,美军决定在新一代重型坦克研发出来之前,搞出一批有针对性的应急装备,来扛过这个过渡期。而M50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被研发制造出来的。
最初美军想要一种可以装上军用滑翔机,可以在欧洲各地快速部署的反坦克装甲车辆,这在当时是一项相当先进的战术构想,可以有效缓解欧洲兵力不足的问题。M50当时被归类为坦克歼击车,为了能够塞进重型滑翔机的机舱,它就必须控制车体的重量,总重量不能超过二十吨,长宽高度也要有严格的标准。
同时这种车辆还要具备足够强的火力,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内摧毁苏军的主力坦克,而且还要具有支援战场上步兵单位的能力。这些指标在当时显得有些苛刻,实话说那年头美军装备的主力坦克,恐怕都达不到这种火力要求,这在朝鲜战场上是得到了实战验证的。想要打穿苏军最新的坦克装甲,穿甲能力就不能少于两百五十毫米,这个指标直到五十年代,也只有有限的几款大口径加农炮在近距离轰击时才能达到。这种被严格限制重量的小车,显然是不可能搭载这一类大炮的。
不过武器设计师阿里斯.查莫斯还是想出了办法,他把目光放在了大口径无后坐力炮上。在相同口径的火炮族群里,无后坐力炮的重量是最轻的,而弹药的威力却并不会因此而降低。
美军在五十年代中期刚研发出的106毫米M40型无后坐力炮,就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而制造的。这种大口径无后坐力炮拥有相当可观的穿甲能力,当它使用美国生产的M344A1型HEAT(高爆破甲弹)时,穿深达到了惊人的七百毫米,而有效射程也提高到了一千三百米。
这种火炮的唯一缺点就是射速比较慢,训练有素的射击小组也只能维持每分钟一发的射速,这意味着在危险的反坦克作战中,这种火炮往往只有一次射击机会。M50的设计师阿里斯.查莫斯用一个看上去很笨的办法,巧妙的弥补了这个缺陷,既然临阵只能打一发,那么索性就多装几门,反正这种火炮的总重才只有两百公斤。
结果他在凯迪拉克公司为M56伞兵自行反坦克炮所研发的全履带底盘上,加装了一个封闭的装甲战斗室,随后在车顶和两侧加装了六门M40,一辆外形古怪却火力十足的坦克狙击车就这样完成了。
当M50研发出来后,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功,美国陆军取消了原本的武器订单。因为陆军发现完全可以用普通的吉普车来搭载M40无后坐力炮,机动型和维护性更好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
幸好当时美军陆战队正在到处寻找能够用来攻击坦克的车辆,马润们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四等人可没有什么挑食的资格,陆军前脚刚放弃采购这种装备,他们后脚就捡起了陆军扔掉的订单。陆战队把这种车辆归类为自行火炮,并且对它的性能非常满意,前后三年时间里,他们一共订购了两百九十七辆M50。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种本来用来和红军坦克玩命的小车,却在越南的热带丛林和稻田里大展神威,六管齐射所喷出的炮焰,成为了北越士兵终身难忘的梦魇。
而德军的这辆“蝎子”坦克歼击车,除了选用的底盘与火炮不同之外,几乎就是M50的翻版。徐峻借鉴了M50的设计理念,也仅仅只是理念而已,元首手里并没有这种车辆的图纸,这种小车已经超出了资料库的年限。
徐峻也无法制造出五十年代中期才研发出的M40无后坐力炮,但是他手里有德军的同类版本,以及美军二战后期装备M20七十五毫米无后坐力炮系统的全套图纸。德军的10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是大口径无后坐力炮族群的技术先驱,美军在自己的无后坐力炮研发上,借鉴了不少德军技术。
而这辆歼击车的地盘,也不是完全照搬“追猎者”,因为不需要安装那门火炮,所以完全可以再降低一些车高。“蝎子”如今的车体高度只有两米,总重量只有十三吨,装甲厚度和“追猎者”大致相当,足以抵挡大部分苏军轻武器的攻击,包括他们最喜欢用的反坦克步枪。
全车载员四人,一名车长、一名无线电员,一名驾驶员以及一名炮手,车组里没有安排装填手,因为当六门火炮射击完毕之后,所有人都将是装填手。
车体后部装甲的上方开了一个大型舱门,用来供车组成员快速出入。这种火炮的布设方式,意味着不可能在敌方的火力下进行二次装填,所以徐峻给这种歼击车制定的战术和M50完全相同,那就是向敌军倾泻火力,见情况不对打完就走。
古德里安很清楚德军存在战略短板,历史上统帅部的高层们也都心知肚明,只是西线战役成功的过于顺利,致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故意忽略了这些问题。
德军在东线开战之时,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打成一场消耗战,闪电战模式在广袤的苏联国土上是否依然有效,竟然没有一个人认真考虑过这一点。就算是古德里安察觉到了存在的问题,也只觉得这是希特勒的又一场战略冒险,并没有想过德军会有遭遇到失败的可能。
其实统帅部也清楚以德国所具有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吞并整个苏联,统帅部作战局提出的一个计划是,打一场为时九到十七个星期的高烈度闪电战,他们在地图上划了一条底线,从白海(北极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开始横穿过苏联领土,直达里海的海滨重镇阿斯特拉汗。这就是著名的AA线,提出这项计划的是当时担任作战局首席参谋的埃里希.马克斯中将(就是电影《最长的一天》里那位准备在统帅部战旗推演中登陆诺曼底的瘸腿将军。)。
如今这些情况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德军放弃了主动进攻,转向全力防御,这在古德里安看来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新元首不愧是战略方面的天才。不过古德里安并不满足于定点防御,他是个坦克作战专家,在他看来只有采取机动防御,德国的装甲部队才能发挥出他们真正的价值来。
他一直都在倡导发展装甲力量,就是为了机动防御作战做准备,坦克这种武器可不是埋在地里当碉堡用的,装甲部队应该像当年的胸甲骑兵,利用卓越的机动性打乱敌军的作战部署,利用强大的火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摧毁敌军的补给后勤,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
此刻看着这辆威风凛凛的小车,古德里安对它在试验场上的表现,心里不禁怀着几分期待。
PS:谢谢大家的支持,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