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府的齐军对于岳家军突然进攻,并且一天之内击溃了郢州五万大军,感到甚是惊动。他所有齐军将领都惶恐不安,担心岳家军战斗力太强,襄阳府怕是会有不保。而恰恰是这样的恐慌心理,导致了齐军内部除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有一部分将领认为必须增兵随州。随州是通过襄阳城的咽喉之地,只要能守住随州,那襄阳城便能安全。这是意见是比较积极的,表示了齐军还有防守的余地。
可是另外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如今失去的不单单是郢州,连谷州都丢了。虽然谷州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但是谷州却也是一个交通的捷径。岳家军通过谷州,可以直接进攻光化军和均州,如果光化军和均州失陷了,那便截断了襄阳府与齐国本土的连接。到时候若有什么闪失,他们这些人该如何撤退返回齐国?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确保后方的牢固,哪怕襄阳城不保,照样是可以一步一步撤退,便退便战。
还有一部分将领虽然势单力薄,但也反应齐军内部的恐慌。他们认为岳家军这次挥军八万之众,而且是看准了金人在陕西那便陷入苦战,不能分身来支援,所以才有这样的士气。郢州和谷州败下来,齐军内部士气大跌,肯定不是岳家军的对手,所以干脆撤退保存势力为妙。
因为战斗才刚刚开始打响,所以最后一部分将领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反倒被认为是胆小鼠辈。
齐军大帅李成本是一个残暴的人,越是残暴的人,胆子就越大。在经过一番思索和计议之后,他决定接纳前两个部分将领的意见,将襄阳城内的兵力调出四万,其中两万增派到随州,另外两万分别增派在到光化军和均州。如此以来,襄阳城内的兵力只剩下两万不到,但是因为扼守了交通要道,所以还是很安全的。
随州这边的齐军只有两万,本来还是人心惶惶的,但是后来听说了襄阳城派来了援军,军心稍微稳定了一些。
随州的齐军主帅还积极派出了探马,一边去探查岳家军的动态,一边去联络郢州溃败的部队。在他看来,郢州溃败的部队少说也有一、两万人,这些兵力一旦召集起来,随州就将有六万的兵力,不相信阻挡不了岳家军。
本来从郢州城溃败的部队,在一个比较明智的将领号召下,重新集结在郢州的东南方向。这将领认为,自己的部队与随州形成对角形式,必定能牵制郢州城的岳家军。岳家军要进攻随州,他便偷袭郢州,岳家军要来进攻自己,自己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随州那边趁机也能夺回郢州。
可是偏偏随州的主帅想不到这一点,强行的命令溃军返回随州。再加上溃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又缺乏粮草,士兵们巴不得早点回随州过好一些,所以没有人愿意听从这个比较明智的主将的命令。
最终,这一支准备打游击的部队只能陆续返回了随州。
岳家军探马经过没日没夜的探查,总算摸清楚的齐军所有的动向,然后回报到了郢州城。岳飞在拿到情报之后,经过分析,知道随州现在兵力十分雄厚,若是要硬碰硬,只怕会很难。而均州和光化军那边虽然相对要薄弱一些,但路途遥远,派军去打的话,后方则无法得到保障。
经过连续多日的讨论和推敲,最终决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
这计策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岳飞决定制造假象,让随州的齐军以为郢州城这边将会进入长期作战的准备,然后秘密的分批将部队转移到谷州。然后聚集兵力之后,由谷州出兵,直取均州,再取光化军。只要能拿下均州和光化军,齐军被截断了退路,必定会军心慌乱,到时候襄阳城与随州便是囊中之物了。
因为进攻均州和光化军必须一气呵成,所以岳飞将韩元清的攻城部队也列在了调往谷州的名单上。
韩元清在得知了岳家军整个行动计划之后,倒是显得疑虑了不少。
他觉得,岳飞进攻光化军和均州,截断了齐军的退路,确实有可能震慑齐军的军心。但是回头仔细想想,齐军没了退路,那岂不是逼着他们抱定必死之心吗?到时候岳家军再进攻襄阳城和随州,那必定将是一番苦战。
难道历史上岳飞围困襄阳城长达两个月,正是因为这件事吗?
他本想找到岳飞陈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是第二天晚上便接到了命令,立刻拔营跟着岳云大军出城,绕道前往谷州。
最终只能作罢。
这天深夜,阴沉好几天的天气突然就下起了暴雨。襄阳府这边的天气一到夏季就会如此,时不时就会雷雨交加。在这样的天气下行军赶路,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本来古代照明技术和通讯技术就差,大雨倾盆,点不起来火把,那就是伸手不见五指,前面的队伍和后面的队伍一旦落的远了,就容易走散。
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气,齐军的细作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岳家军必须咬紧牙关赶路。
岳云早先就在郢州城内找了几十个本地人,他们熟悉路,就算黑灯瞎火也能知道方向。他便将这些人分派到了各个营里担任向导,并且是以营为单位来行军,尽可能避免走散。
韩元清、杨文兴以及一众亲兵原本就是襄阳府人士,他们原籍虽然在襄阳城,但是这一带的地形自然是比岳家军要熟悉。所以行军的时候,他们自己便能照顾自己了。
大雨越下越大,颇有天破了的形势。
给读者的话:
我发誓,我没有刷评论呀!斩月官人,我想死你了。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