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天子的烦恼(1 / 1)

黄州挤眉弄眼,道:“小人有事和大人商量,能否……”

郝风楼道:“走吧,里头说。”

进了郝风楼的值房,郝风楼淡淡的看他,谈不上热情,道:“黄班头有什么话就直说,你也晓得,我很忙的。”

黄班头苦笑道:“昨日郝大人的一席话,小人想了想,倒是无妨,其实东华门这边油水也不多,你们锦衣卫要,小人也没有不让的道理。只是小人职责所在,这应天府该份在这里捕盗的,若是连这个都不准,小人不好交代不是。再有,小人下头也有几个弟兄,总也要赏几口饭吃,还请大人无论成全。”

郝风楼明白了,这黄班头是上头不好交代,下头没法交代,偏偏又不敢招惹自己,活脱脱成了夹心饼干,左右为难,这才找自己‘商量’。

沉吟一下,郝风楼倒是不急于给他一个答案,对这种人,得慢慢吊着,所以道:“好罢,我再想想。”

紧接着便很不客气的送客。

黄班头心里这个急啊,又看郝风楼这个态度,真是又急又怕,他哪里知道,这本就是郝风楼的心理战,要的就是迫他无路可走,到时候再收获他的感激。

郝风楼清早去巡视了一下各家商户,到处坐了坐,大致摸清了底细,心里有了数,可是现在却有些乏了,索性偷懒,跟周芳打个招呼,只说自己出去转转,回鸡鸣寺休息不提。

此时正是未时,以往香客都是清早的时候多,过了正午,就门可罗雀了,可是今日却是热闹,却不见香客,而是一队队的亲军,有的标枪似得站在道旁,有的按刀巡视。

郝风楼上前,被一个亲军拦住,这亲兵看他一身亲军百户的官服,倒也还算客气,只是道:“这里不许过去。”

郝风楼晓得鸡鸣寺来了贵客,忙道:“我住在这里。”

这亲军一听郝风楼说话,语气立即变得简慢起来,郝风楼的口音不是北平口音,他原以为郝风楼是燕山左卫右卫或者前卫的人、可是一听口音,至多也就是燕山中卫,因为燕山中卫乃是后来编练,招募的多是一些半路出家的‘靖难’将士,和朱棣起家的藩王三大亲卫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北平‘遗老’,于是这亲兵很不客气,恶狠狠的道:“你便是天王老子,也不能过,外头等着罢。”

正说着,倒是有个太监出来,看了郝风楼一眼,道:“可是郝百户?”

郝风楼看这细皮嫩肉的太监,年纪不过三旬,看上去有些木讷,道:“是。”

这太监上前,对那亲军道:“这是姚先生的高徒,确实住在这里。”

说罢领着郝风楼进了寺院,却是对郝风楼道:“今日陛下携太子与汉王前来拜访姚先生,咱们就在外头候着罢。”

皇帝来了……

郝风楼倒是能理解,这太监领郝风楼到一处禅房里闲坐,郝风楼道:“不知公公高姓。”

这太监很是和蔼,道:“你叫我三宝就成啦。”

三宝……三宝太监……

郝风楼有些震惊,原来这就是传说中下西洋的三宝太监,不过……郝风楼心里想,下西洋有什么了不起,哥坐飞机去过哥本哈根,东南亚算什么。

郝风楼脸色平静,心里有些好奇:“不知陛下来见我师傅做什么?”

三宝笑道:“陛下心中烦闷,是以寻姚先生解闷而已。”

三宝觉得自己话多了一些,又谨慎的道:“有些事,你不要打听,你是锦衣卫,尽职就好。”

……………………

隔壁的禅房里,朱棣皱着眉,整个人显得有义愤填膺,满口骂娘:“他娘的,早知这是烂摊子,朕……哎……”

拳头重重砸在身前的案上,满腹牢骚的朱棣继续道:“太祖在的时候,府库还算充盈,可是建文这小子当政,便大力免了税赋,国库连年不支,朕才知道,朕接手的,原来是块烫手山芋。到现在,库中的粮草勉强还能支撑,可是银钱却是所剩无几了。”

姚广孝好整以暇的跪坐在对面的蒲团上,耐心的听着朱棣的牢骚,坐在一侧的则是两个皇子,太子肥胖,身体虚弱,行动很不便利,或许是跪坐的有些久的缘故,所以脸色有些蜡黄。

倒是次子汉王却是精神奕奕,整个人显得龙精虎猛,五官依稀有朱棣的影子,他整个人显得有些跃跃欲试,时不时偷偷去看太子。

姚广孝道:“陛下,这也是情理之中,朝廷连年打仗,靖难之役打了这么多年,又恰好建文收买人心,库中空虚,不是在情理之中吗?”

朱棣叹口气,对太子道:“炽儿,你拿那份邸报念一念。”

太子点点头,气喘吁吁的从袖中抽出一份邸报来,念道:“江西抚院来札:近日朝廷大额发钞,银票所值连跌数成,去岁百两钱钞值银四十,今年剧降,不过十之一二而已,奈何朝廷屡屡以钱钞折抵俸禄,官员不满,有抚州官员曰:‘祖制不如新制矣’,臣不敢懈怠,连忙彻查,谁知说言者非止一人……”

太子顿了顿,又念:“山西太原府巡按御使周斌奏曰:查太原府静乐县巡检扮匪盗劫掠官府,已索拿归案,其人不服,曰,朝廷薪俸日减,不做贼,奈何……”

朱棣听着咬牙切齿,冷冷打断道:“好啦,不要念了。姚先生,你怎么看?”

姚广孝笑道:“其实呢,陛下所虑的不是这两件小事,江西的事无非是有官员发牢骚,而太原呢,不过是巡检为盗,虽然都是说朝廷俸禄不足的意思,可毕竟大明朝的官并非人人都满腹牢骚,人人都是盗贼。”

说到这里,姚广孝顿了一下,道:“问题的关键是,为何邸报竟敢发这样的奏请,这邸报素来只报祥瑞,不报其他。所谓报喜不报忧,便是如此。而负责邸报刊发的官员,和通政司、六部关系匪浅,若无京中大九卿和小九卿们的首肯,这样的奏陈,是绝不敢抄录上去的。既然如此,那么贫僧以为,邸报中的这些消息,本就是朝中的百官们联起手来故意为之,由此可见,许多人确实对朝廷的俸禄不满了。”

这一番话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没错,他不担心江西和太原的一两个孤立事件,可是邸报发出这样的东西出来,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他登基不久,大家就来拆台,表面上对他阳奉阴违,背地里却借着邸报,借着太原知府和江西抚院之口,说出自己的不满,可见俸禄问题,已经是关系到君臣离心离德了。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