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一桶金,另寻商机(2 / 2)

“希哥,咱们本钱也有了,是不是该进行发财大计了?”

金文问道。

李存希点头。

钱也攒的差不多了,也是该拜访一下在服装厂上班的大舅哥了。

“金文,先给我拿两百块人民币和三百块外汇券,我要买东西送礼,这个摊子,你先这样卖着果汁,等我下一步指示。”

“好嘞。”

金文麻溜的点出一叠钱,塞给了李存希。

十分钟后。

李存希来到王府井,花了三分钱把自行车寄存,徒步来到东风市场,也有人叫东安市场。

如果说京城百货大楼是八十年代奢侈品集散地。

那么东风市场就是各种小商品和美食的聚集地。

清末某出版物,有句诗这么说:“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

由此可见东安市场历史悠久和品类齐全。

李存希走入市场,一个个鳞次栉比的柜台,无一例外都站着不少人。

宽阔的过道里,也因为人流过密,略显拥挤。

他跟着人流,来到食品区。

“师傅,来六斤大白兔奶糖,每三斤包一份,还有麦乳精,先来两罐吧,要大罐的。”

“对了,师傅这起士林的巧克力,多少钱一板?”

“4块。”

“四块,可真不便宜。”

李存希看着玻璃里的巧克力,这么大一块,撑死50克,合四十一斤,比吃黄金还贵。

可以没辙。

在这个货物不流通,物资匮乏的年代,稀缺品价格就是贵的离谱。

“师傅,巧克力也来四版。”

“行,一共65。”

“您数数。”

李存希把钱交上,把买的东西装进事先准备的布袋,

他又走到卖烟的柜台。

“师傅,有没有万宝路?”

“你说那个是外烟,得去友谊商店买,外面买八成是假的,指不定盒子里装的红梅。”

“那红塔山呢。”

在八十年代,红塔山绝对是一枝独秀。

“也没有,这些都是紧俏货,除非你能进友谊商店,不然就只能买假货。”

“行,谢谢啊。”

李存希道了声谢,又来到卖饰品和服装,看了一圈,这里的服装,大多是七十年代流行的的确良。

所谓的确良就是羊城,的确靓的谐音,特制用化纤制作的衣服。

在棉花产量不高的年代,买布需要布票,而化纤的衣服需要布票极少,很快在龙国市场普及。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棉花产量提高,棉质服装已经在南方流行。

这些衣服款式老旧,恐怕很难入他那打扮洋气的大舅嫂眼。

看来只能去友谊商店一趟了。

不过,这个年代友谊商店,可不让国人随便进去。

理论上只有洋人能进,但外国人不喜被人查验身份,所以商店外的守卫,只能看脸识人。

如果是洋人面孔,一律不管不顾,但假如是亚洲人面孔,那就要拦下盘问一番。

想要进,那就得装成华侨。

他看了眼自己打扮,从老家穿来的粗布中山装,因为穿的久,已经洗的发白,并且还有缝补的痕迹。

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人家一看就晓得是国人。

所以想要进友谊商店,得先换身行头,不要求多洋气,起码得得体一些。

于是他花六块钱买了件的绒布衬衫,又花10块买了条灰色裤子,至于鞋子,依然穿妻子新买的老北京黑布鞋,配上他板正的身形,帅气的脸庞,流利的外语,糊弄守卫应该没毛病。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