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季红
今年杨梅季大丰收,周浩然被上级派到老家杨梅基地土豆村支农。
工作之余,周浩然和父母亲一起上山采摘杨梅。
廉子和的自媒体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仙居如何迎来“杨梅吐气”的高光时刻?》:
6月17日,继“远嫁”西川、奔赴火箭发射基地、出征太空后,永安杨梅再一次走出去,亮相沪市。虽然这回的目标是为杨梅涨热度、拓销路,但更多的人却因这颗小小的果子而记住了产地永安。
这座北纬28度的小城,群山环绕间氤氲的水汽、酸碱适中的土壤,造就了永安杨梅生长的独特“小气候”。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永安杨梅已经成为全国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品牌价值、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的“五冠王”,不仅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安杨梅栽培系统还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土豆村杨梅基地就立了一块农业遗产碑,上面有详细的介绍。
毫无疑问,永安正迎来“杨梅吐气”的高光时刻。
而这背后,除了环境,更有着人的因素。
永安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千年古杨梅林在永安就有好几处。
但拥有知名度不过这几十年间。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以前杨梅推着车送上门也没人买,现在火的很,差的就是一个口感。”如今永安杨梅叫好又叫座,口感是关键。
酸中带甜,只一口炸开的果汁就盈满了整个口腔,这样的杨梅很难让人不爱。
最先改善口感,永安靠的是“外援”。
永安从白石引进东魁品种试种,引苗、育种、嫁接……在农技专家和梅农的共同努力下,东魁品种在永安安家,茁壮成长。
好品种是关键,但能否吃上这一口最佳风味,还要“看天吃饭”。
花期遇低温,雌雄两花撞不上花期,授粉时间短,影响坐果;生长期赶上温度过高,疏果不及时,果子长不大;成熟期遇上梅雨季,果子易出水发霉,影响口感……娇弱的杨梅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天气影响。
去年就是老天不照顾,全国歉收!
这一回与天气抗衡,永安凭的是科技的力量。
在永安黑石山间,最亮眼的莫过于一座座闪着淡蓝色光芒的“暖房”,里头挂着是已成熟的东魁杨梅。“棚子里杨梅上市早、品质高,相比露天杨梅,售价高出不少,一斤能卖到上百元。”大多数梅农还在准备荸荠种杨梅上市,黑石山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明琴已为自家东魁杨梅的采摘、发货忙得团团转。
古明琴介绍,“暖房”中可控水、控温、控湿,相比平均22克左右的东魁杨梅,“暖房”杨梅可达28克,甚至30克以上,“最关键能在杨梅成熟期避开梅雨季,品质绝对有保障”。
从引进新品种,到引进新技术,为了这一味“最佳口感”,永安用岁岁年年的时间,酿成一方佳果。
永安杨梅出圈着天时地利的加持,更有着全民为“梅”的人和之势。
在永安,“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杨梅”成了一句口头禅。
永安这么说,也这么做。
3月保花,5月疏果,7月养护……而后,枝条修剪、土壤管理,样样有门道;营养供给、病虫防治,事事需工夫。
梅农日复一日的照顾,是对杨梅树的极致爱护。
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绿色栽培写入村规民约、杨梅护安队巡逻……即便不是梅农,也在浓厚的氛围中,将“护梅”二字化为心理坐标和情感共识。
“别看我们老一辈梅农文化程度不高,但天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技高材生。他们有知识,我们有经验,只盼着杨梅一年好过一年。”梅农周大生几乎天天往杨梅山上跑,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时不时带着实地考察的博士、院士在梅林间研究,找到了不少适合防冻、防虫害的好办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梅农解决农技难题,永安特意为杨梅产业定制了“亲农在线”应用场景。大数据从“云端”进入“山头”,产区、天气、水肥、销售等等信息,让每一棵杨梅树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也让梅农在山间就能与专家连线问诊、把脉开方。
杨梅越红火,永安看待杨梅发展变得越多面。“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在5亩以下的小户,占整体梅农的72%”,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永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杨梅产业要做大做强,永安发布《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将对引进新技术、规模化种植等情况给予支持,让梅农真正得实惠。
在历届党委政府、全县农技人员、万千永安梅农的共同努力、共同呵护下,小小杨梅果终成大产业。
六月的永安,火热程度堪比春节。
座无虚席的餐饮食舍、一房难求的旅店住宿、川流不息的大街小巷,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因杨梅,融入了六月的小城。
1998年,永安县委县政府举办了县级首届杨梅节。
此后,永安的杨梅节一届接着一届,一办就是近30年,从未间断。“没规定,但大家伙像是年年约好似的,一到六月杨梅节前后,村子仿佛如炸开的蜂窝,买杨梅、卖杂货的、游玩的人们从各个角落冒了出来。”感受人来人往,永安县脚道乡东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周和合直言,“杨梅节宣传杨梅,有大贡献”。
作为一种季节性水果,杨梅果期并不长。
但永安就是有办法,将这一季节性水果,延长为全年性产业。
19家杨梅深加工企业以杨梅为原料,推出一支杨梅棒冰、杨梅原汁、杨梅酥等等产品,打造了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的杨梅产业。
未中断的杨梅节,火热程度一年胜一年;独特的永安杨梅栽培系统,越过千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杨梅60元一颗出口迪拜”“凌晨3点的杨梅山全亮了”等话题,引起了超7亿网友的情绪共鸣……“永安杨梅”已不仅仅是字面含义,而是有着24.98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更是独属于永安的大IP。
四时轮转,在坚守与创新间,永安用三十多年时间,迎来“杨梅吐气”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杨梅的无数种“可能”。
文章是平面的,周浩然看到的却是立体的画面。
在周浩然老家土豆村,更多的村民还是收成看老天销售靠杨梅市场摆摊。
经过土豆村的高速公路,有一段高架桥,桥下便成了天然的杨梅市场。
周围四村八乡的杨梅便汇集在此销售。
没有人收什么摊位费什么的,土豆村民自然占了最好的地段,其他的自然谁先来谁占有!
缆镇政府派了人维持交通秩序,否则小小的土豆大桥可能天天堵车。
老家土豆村民在六月的拼命干活劲头令周浩然泪流满面。
周浩然自己就是参与者。
可以说,很多人不做到脚抽筋是不会停下来的。
比如周浩然的父母亲为代表的的老一辈,还有周浩然的弟弟一代人。
杨梅园都在山上,运输是个苦力活,听说两个弟弟家的杨梅园前几年装了小火车,省力多了。
廉子和的自媒体上有文章介绍:《“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小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小火车一动,吃穿够用。”这本是《林海雪原》中夹皮沟群众的口头禅,如今却成了永安梅农的流行语。
“突突突”“突突突”……伴随着阵阵机器声,在六月永安的杨梅果园里,你会惊喜地看到一辆辆迷你“小火车”载着一篮篮杨梅沿着轨道稳稳地在山间穿梭,上坡、下坡、转弯、刹车,灵活自如,快速高效,让人不得不佩服科技力量的强大。
永安有一千多年的杨梅种植历史,酸碱度适中的江南山区丘陵土壤,海洋性和大陆性地区相交的气候特征,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加上一代代梅农的精心守护,孕育了“神梅”的非凡品质。
樱桃好吃树难栽,杨梅好吃果难摘。
永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特征为杨梅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给杨梅管理和采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每到杨梅成熟季节,果农们半夜就要摸黑上山采摘杨梅,采摘完毕又要沿着陡峭的山坡把一篮篮、一筐筐新鲜杨梅肩挑手提搬运下山,辛苦程度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杨梅季又恰逢梅雨季,山路湿滑,搬运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不仅损失杨梅,还有人员伤亡的隐患。
每年的杨梅季,因摔伤住院的病人都会成倍增长,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安装了“小火车”后,不仅有助于克服杨梅管理、采摘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的“难点”,也解决了安全隐患高的“痛点”,有效破解了广大梅农“急难愁盼”的问题。
这种迷你版的“小火车”正式名称叫山地单轨运输机,是果园搬运的“神器”。
在不破坏生态、丘陵地貌的条件下架设轨道,可以从山脚一直爬升到山顶,用“滑轨”代替“脚步”,说走就走,说停就停,在山林果树间穿梭自如,效率较传统运输方式提高了数十倍,也减少了人力搬运过程中的磕磕碰碰,确保了杨梅的新鲜度。
更令人惊喜的是,安装这样省时、省本、省力的“小火车”,还能得到高额的农机购置补贴,按照江南省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山地单轨轨道的中央补贴额度为60元/米,最高可达到5万元。
合作社、农户单独或者合伙安装一套山地单轨运输机,差不多可以得到一半的购机补贴。
爬山越岭的“小火车”越来越多,仅仅是我县杨梅全产业链提升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杨梅全产业链建设典型县,去年永安建成杨梅智能大棚近千亩,安装杨梅轨道机610条、自动化包装流水线26条、太阳能杀虫灯2000多套、杨梅深加工设备57台(套),杨梅产业向“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十分突出。
在生产端,持续推行了数字化、智慧化、机械化应用,把一座座亮晶晶的“温控暖房”连接成片,把一条条运输轨道架设到果园深处,有效提升了杨梅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了风险隐患。
在服务端,搭建了全国首个杨梅数据平台,打通杨梅各环节的信息渠道,有效提高了杨梅栽培管理、质量安全、减灾增收、营销管理水平,实现杨梅全产业链信息化、数据化转型。
在销售端,大力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在线上搭建电商数据分析系统、用户反馈系统、线上分销平台,提升永安杨梅电商渠道流通品质;在线下建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两个杨梅综合交易市场,服务东、西片区梅农。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