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缆镇,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
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
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
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周浩然的记忆中,更有趣的是碰蛋。
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
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释宗泽法师让周浩然去摩诃禅寺体验了一番浴佛节的清凉。
法师介绍说: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佛诞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就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日。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是横三世佛中的娑婆世界教主,又是竖三世佛中的现在世佛。
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也有译作瞿昙)。
因为父亲是释迦族,所以成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佛,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等。释迦牟尼佛原是梵语音译,意为“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
在各种经论中,佛陀诞辰具体时间并不统一,或说二月八日,或说四月八日。
《长阿含经》说佛生于二月八日,《萨婆多论》也有相同记载;《太子瑞应本起经》说佛生于四月八日,而《灌佛经》则说十方诸佛全部生于四月八日生。
汉传佛教采用四月八日之说。
据佛教史籍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释迦牟尼佛从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佛陀诞生为世间带来清凉的佛法,更为迷失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道,因此佛弟子们在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诞与感念佛恩。
周浩然问:意义何在?
法师继续说:浴佛的意义在于净化个人的身口意,当手持净水沐浴悉达多太子像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唱颂“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我们的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欺诈、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借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心的烦恼尘垢,美化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浴佛,象征着我们洗去内心的污垢,使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显现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佛性,典礼的仪式是为提醒我们纪念佛陀的伟大,用仪式激发我们对佛法的敬仰,修学的热忱,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怀。
周浩然双手合十:功德无量啊!
法师继续说:佛陀的诞生为世间带来清凉的佛法,更为迷失的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在佛诞日,我们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诞与感念佛恩。
浴佛的涵意,是以戒定为香,忍辱为水,精进为力,智能为镜,慈悲为药,以佛的智能光明、慈悲仁爱,沐浴自己,将种种烦恼化为欢喜、自在、清凉。
大众用香汤灌沐,借香花净水灌沐佛像,恭敬供养,祈增福慧,同时亦提醒自己外离身垢、内离心染,时时刻刻保持身心清净,以此启发内心的慈悲与智能,时时以承续佛法慧命为业,让佛的慈光永照人间,这就是浴佛的真义。
5月21日,在缆镇八大碗茶庄,周浩然一帮亲朋好友齐聚。
这天是小满节气,也是国际茶日,有土豪朋友赞助好茶。
茶过五味后,周浩然提问说:人类搞节日的目的是什么?
廉子和说:为了有个仪式感。仪式感就犹如生活的调味料、情感的催化剂,它让平庸的生命显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
从表层看,仪式感仅仅是一个简单程序,但其内涵却非常深厚。
仪式感中有极其浓厚的敬畏感。
仪式感是传统节日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盛典和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即礼仪。
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忌做什么事,规定得清清楚楚,每一套程序,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
规范、严格的仪式,都形诸于外的礼,是通过规范过节的行为,把道理融入到生活中。
敬畏是节日的灵魂。
有了仪式仪规,有味道的节日才有一半,还需要有敬畏感,这节日的味道才真正浓起来。春节的一切仪式和规范,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祭祖后方可贴春联,过春节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并希望祖先佑护后代之意;奉祭诸神,祭神后方可行动,都是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设置种种禁忌,从另一方面强化这种敬畏,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予以惩戒。
这种精神惯性一旦固定成型,人们对传统文化就少有轻视,多有敬重,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应当以尊敬之心面对传统节日、以虔诚的态度迎接传统节日、以学习的目的庆祝传统节日。
仪式感中有温厚淳朴的传统价值。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
“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用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节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继承和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
过去“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
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载体。
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全家福,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
事实上,传统节日里那些代代相传节俗,往往都能沉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焦躁无序的生活中找寻到片刻安宁之地,收获内心的小美好,其中也承载了祖先的优良的精神传承。
仪式感中有中华特色的精神追求。
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于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
而任何幸福与分享,都需要时间来保证。/apk/ 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