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流连徜徉,很容易滋生怀旧的情感,浮躁、混沌、迷茫的心灵也会沉静下来。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一家精雅的客舍前,真的好想放下背包,就在这里长期寄住下来,每天会同三两知己坐在花木扶疏的庭院里,读一本书、品一壶茶、观一局棋、喝一杯咖啡、赏鉴一幅字画、聆听一曲弹词开篇,聊聊过去的陈年往事,享受散淡和清逸的慢节奏的生活;或独自倚坐在河边的木椅上看悠悠流水、垂垂细柳、隔岸桃花,慢慢地消磨那长长的午后时光。
据说还有七里山塘街也是一样的风景!
据说这里正在流行竹筒奶茶,会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东西?
然后排队进去游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东北街178号,在元代原是一座寺院“大弘寺”,到元末逐渐荒废。到明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历经两次牢狱之灾,罢官后回到故乡苏州,购得大弘寺废址,经拓建后成为私家园林。
据说主人对园名颇费周折,最后决定取晋代“潘岳”的《闲居赋》“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仰众妙而绝思,終优游而养拙。”之意。自省自己个笨拙的人,不懂为官之道,几经牢狱差点命都不保。故而决定退而求之,归家种田浇菜,自给自足,并自嘲这才是我保命养拙的良策,拙于政退为农,故而取名——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宅园合一。约占地83.5亩,水面积占全园的一半有余,以水池为中心。其布局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东、中、西为花园景致,南为主家宅居。
我们大巴到达拙政园已是早晨八点多了,从大门进去便是东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湾溪水,水质澄澈碧绿,游鱼翕忽,几只野鸭悠哉游哉,划波戏水,逍遥自在。沿着一条斜斜的石板路度去,来到了精巧典雅的“兰雪堂”堂中屏风有一副漆雕图画,雕刻细腻清晰,拙政园的全景分毫无遗。兰雪堂四周竹翠、幽兰、疏梅,环境幽雅静谧。
穿过兰雪堂,迎面一座假山掩映在浓绿从中,香风徐徐,树影摇曳,掩映在葱绿从中的那座小假山,遮遮掩掩,绿影重重,让人有种错觉,好像云朵假山间来回飘悠荡,故而此景被称为“缀云峰”。兰雪堂东北面的荷花池上,有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芙蓉榭”三面临水,四面空敞。想来盛夏之时,风荷摇曳,碧玉半卷,波光倒影,清香袭人。现虽已秋暮,半池残荷,亭亭擎盖,仍然韵味十足,令人流连,看哪如云伫客即见一斑。
慢悠悠地来到了“秫香馆”,顾名思义,几百年前这里四面稻浪滚滚,麦香飘飘,在“秫香馆”里品尝丰收的喜悦。也正是园主的“归田园居”的宗旨,看起来主人心思缜密,颇含言外深意……。
如果从东花园去中花园,必须要通过一条长长的回廊,此回廊准确的说,是东花园和中花园的分界线。回廊里开了二十多个漏窗,信步度去,随着漏窗的更换,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的更换,故而有雅客戏称——移步换景。穿过回廊便是中部花园,贴靠回廊有一座半亭,因它紧靠朱红色回廊,所以称谓“倚红亭”。
与倚红亭相隔不远处,有亭名为“梧竹幽居”,”梧竹幽居”又称“月到风来亭”,与其它亭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亭四方正形,四面筑有白墙,墙上开一月圆门洞。人站在亭里往月洞外看,就像一副镶着圆框的风景画。更令人着迷的是,四面月洞代表四个季节:南面月洞是迎春花代表春意盎然;北面月洞数竿翠竹,无风自曳,簌簌清音,恰似秋夜箫音缭绕;西面月洞一汪碧池,清波涟漪,碧玉擎珠,粉荷含嫣,清风徐来,香气四溢,自然夏色无疑;东面月洞是一睹白墙,象征白雪皑皑,残雪照壁,令人不觉生寒。此景着实妙不可言,可见园主颇具匠心巧思。
据说:亭额“梧竹幽居”和两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都是明朝才子“文征明”的手笔,名人名句更增添了“梧竹幽居”的神韵雅趣。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中部花园有一偌大湖水,湖心有个像碧螺般的岛屿,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岛上葱茏秾郁,掩映着一座小亭称为“荷花四面”亭。单檐攒顶,六角六柱,飞檐黛瓦,白玉底座,红柱上有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揽尽了“荷花四面”周遭的风景。进了十一月,已是秋暮冬近的季节,看哪一湖残荷,不禁感叹不已……拂鬓迎风身觉凉,残荷已半染枯黄。落梧凌乱哀秋去,烟柳无情翠絮扬。
在“荷花四面”亭的北面,是一座叫“见山楼”的二层楼阁,三面环水,一侧依山。粉墙黛瓦,雕梁重檐卷磯,红柱玻窗,古朴典雅,极具明清建筑的风格。一楼叫“藕香榭”沿水外侧是回廊,设有吴王斜靠,凭栏观鱼赏花,甚是惬意。二楼原来的名称叫"隐梦楼"后来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此办公,嫌隐梦楼这名过于消极颓废,遂改称为“见山楼”二楼高敞开阔,站在楼上,中部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且四季不同,春来新绿盎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夏临细雨蒙蒙,一湖菡萏,荷风流香;秋到金风徐徐,芦絮轻曳,袅娜飞雪;冬莅漫天梨花,媲若柳絮因风起。届时宾主披裘暖酒,边赏琼瑶玉景,边吟诗填词,哪是何等境界……女儿轻轻牵动衣袖,方然醒悟。
穿柳影,爬假山,过鱼梁,最后绕到一座精巧玲珑的石舫前。匾额“香洲”据说,洲是舟的谐音。形象极了,此建筑外形像极了一膄画舫,精雕细琢,纤秀俊雅,三面临水,一面曲桥通岸。上下二层,亭、台、楼、阁、榭、廊,一应俱全。船头处“荷花台”面临一池荷花,现如今虽已三面残荷,依然余香缥缈,风韵犹存。前舱为”四方亭”坐在那里细细品茗,悠悠扬扬的丝竹清音,在耳畔氤氲,一阵阵淡淡的香风迎面拂来,那惬意惬意……。
中舱为“榭廊、内舱”,慢慢地细细观赏那,雕梁画栋,漏窗朱栏,真的大饱眼福也。船尾处有“秀阁”此阁绚丽多彩,小巧玲珑,翠绕珠环,清雅别致,匾额一个“秀”字,揽尽了此阁的神韵。此石舫奇在,集亭楼阁榭廊为一体,又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奂美伦,无怪被称誉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型中最美的石舫之一”。
下午去了虎丘景区。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在悠悠演变中,早已变为苏州古城的标志,变成苏州形象的象征。
虽只有三十多米高,却素有“吴中第一名山”“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正所谓“虎丘吴小山,东南称奇观”。
如此独绝,难怪苏东坡要发出感叹: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远看隔河照壁,上嵌“海涌潮辉”四字。
虽寥寥四字,却点出了虎丘来历:远古时期,火山爆发,产生灼热岩浆堆积,形成几个小岛。
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
久而久之,海陆变迁,就变成山丘。
虎丘虽最矮小,但却如明珠闪烁,流辉至今。
经过入口处,走上海涌桥;向前眺望,就会发现:山藏寺里,寺中藏山。
特点鲜明,如诗所绘:“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见山里寺,今日来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锁寺门”。
仔细观看,稍加想象,丘如蹲虎,蹲虎如丘:二山门像老虎头颅,洞门如老虎嘴巴,窗洞似老虎眼睛,两边石碑是老虎耳朵,两旁树木好像老虎胡须,门前露台如同老虎舌头,环山河水好似老虎口水,山丘好比老虎脊梁,宝塔宛如老虎尾巴。
史料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宣战时,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归葬于海涌山。
为了保守吴王墓的秘密,在吴王下葬三日后,盛传其霸气凝聚成白虎,蹲于海涌山上。
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称呼,且沿用到今天。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现墓门,推测是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就在斜塔底下,担心开挖会影响到斜塔,故而只好作罢。
斜塔岚浮,却是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
向前不远,是二山门,即断梁殿:主梁拼接,斗拱托梁;独具一格,含真藏古。
穿门北上,路西有古井憨憨泉:上盖铁盖,周有栏杆。
继续上山,路东有试剑石:中间裂开,酷似剑劈。
往北前进,路西有枕石:圆卵蜒蝣,状如大枕。
再向前走,便是虎丘中心千人石:形如盘陀,色如紫缯;平坦如砥,高下如削;广可数亩,大容千人。
相传,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埋葬了三千宝剑和大量财宝。
为保守秘密,吴王夫差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于巨石之上。
血流成河,染成红色;天长日久,遂成暗红。
为扶正祛邪,消灾免祸,超度亡灵,在巨石北侧,建有一对石经幢:西北的八棱形,刻有二十尊佛像,为陀罗尼经幢;东北的方柱形,上覆四角攒尖顶,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传说,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
虽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疑者多多。
于是,生公聚石为徒,与谈至理;讲到妙处,天花乱坠,白莲盛开,顽石点头。
讲经佳话,脍炙人口,元代顾瑛有诗描绘:生公聚白石,尘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
抬眼东北角,有一白莲池;池中央,有一方顽石,叫点头石:外表方棱出角,像是点头称是。
转身向左,迎面有“虎丘剑池”四字,苍劲有力。
过了“别有洞天”,眼前就是“天下第五泉”的剑池:石崖两片,陡峭高耸,拔地而起,锁住一池绿水。
池形狭长,南稍宽大,北微狭窄,形似平放宝剑。阳光斜射,寒光闪闪,即便炎夏,也觉凉凉飕飕。
石桥拱形,飞悬半空,倒影水中,神奇惊险。苔藓满壁,藤萝倒挂,透壁望塔,如临深渊。导游说,剑池是因埋剑和寻剑而形成的。
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
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
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
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
1955年人民政府整修虎丘,疏浚剑池。
在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了一丈多长的隧道。
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竖有石板,形似墓门。
为确保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作深入发掘,随即进行封没。
种种迹象表明,剑池存在着某种秘密,应是为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从上面的第二泉用暗沟将水引到剑池,再从剑池用暗沟将水引到白莲池,然后从白莲池用暗沟将水引到养鹤涧。
但吴王墓是否就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还是千古之谜。
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顶。抬头仰望,是虎丘塔:四周八角,八面开窗;上下七层,将近50米。
楼阁砖塔,高耸入云;古朴雄奇,气势磅礴。走到塔东,面西观察,不难发现:塔身向东北倾斜,且右侧呈弧形曲线。
据介绍,古塔建造于959年——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
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中国比萨斜塔”“东方比萨斜塔”,“世界第二斜塔”。
据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有点偏向左边,就是为了改变重心,纠正倾斜。
而究其原因,偏斜是塔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因为山顶岩面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填土高度不等,西南薄,东北厚。
加上地下水流影响,地表雨雪渗透。
难免塔基有硬有软,硬软不同;沉降有多有少,多少不一。
这样,就造成了塔身倾斜,塔周裂缝。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塔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仅倾斜严重,而且裂缝遍布,最宽处高达80厘米。
为了保护古塔,政府采用了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多种方法,加固修整,解决了塔身开裂和地基松软问题。
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倾斜裂缝,保护了千年古塔。
顺着原路,走下山来;边走边看,边想边悟;虎丘美景,天下独绝:丘绝在假,假虎成真;石绝在传,传说惊人;池绝在谜,谜疑千古;塔绝在斜,斜塔东方。丘石池塔,永绝天下;观赏感悟,永无憾事!
斜塔依旧,吴王可安好?
灵岩寺门望古城,山难得!
姑苏河畔旧游船,一水游全城!
景区商业化是必然,连花朝节也是表面文章!
第三天一大早乘动车去了金陵牛首山景区。
初进牛首山,一座方塔引起了我的兴趣,金光闪闪的“牛首胜境”四个大字透露出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气息。
同行的导游介绍,这是风铃塔,内挂了400个风铃。走近游览,微风徐来,清脆的铃音十分悦耳,闭上眼细细聆听,那种宁静恬然就从心田里蔓延开来。
沿着天阙路一路往山中深处走去,两旁的花木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混合着泥土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贪婪的呼吸未够,我们来到了第一站,佛顶寺。
据说这是山上佛祖舍利护持僧团的弘法道场,由隆相法师亲自选址,按照唐代寺庙风格建立,内分多个功能区。
入寺参观,恢弘的建筑景观让我折服,寺内景观颇有些日式的感觉,处处皆景致,对细节的刻画十分完美,让人感觉静谧、深邃,这不正是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宇宙的禅趣意境吗。仰首远眺,远处一方“天印”与牛首山遥相呼应,目下一片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转过头,远处山坳耸立的高塔也尽显唐风古韵,宛如把我带回到贞观之治的盛世场景。它叫佛顶塔,塔身九级四面,巍峨而又深情的俯视着脚下这方净土。
拾级而上,走过佛顶塔不久我们就来到了久违的佛顶宫。
原本以为不过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宫殿,然后我又错。
导游告诉我们,佛顶宫不单是宫殿,而是地下宫殿。
这是世界鲜有的深坑建筑,总体高度近90米,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一个崭新景观。
珍宝状的“小穹顶”以及袈裟状的“大穹顶”补缺了牛首二峰,使“牛首”的名号更加挡住无愧。
整个精美的建筑设计让我们惊叹不已,以这样的场所来安奉佛教圣物舍利,想必也是极好的了。
金玉其外,内部如何呢?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一探究竟。
乘坐电梯到达佛顶宫的内部,从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起,可能叹为观止已经无法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感受。
浓郁的佛禅文化气息仿佛雾气一般在我们身边氤氲开来,让人不由得心怀虔诚,连隆厚归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
走过“万佛廊”,来到“舍利大殿”,一路上惊叹声不绝于耳,整个大殿内围绕着舍利大塔,数不清的佛祖、菩萨、飞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感叹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由衷的钦佩设计师和手工匠人的辛勤劳动。
午饭在金陵老门东吃,鸭血粉丝很地道。
下午游夫子庙,夫子庙不见夫子,只见盐水鸭。
午饭后乘动车回到姑苏。
第四天早上开始返程,路过香海禅寺逗留了一下,下午返回了缆镇。
旅游,就是去陌生的地方体验生活!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326)
抗癌中药——狗脊,配伍组方可有效应对肿瘤骨转移腰痛
狗脊
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产于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细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酒浸一日,蒸后切厚片,晒干。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金毛狮子,猴毛头,黄狗头。
【性味】苦、甘,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
【应用】
肿瘤治疗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的腰痠腰痛。常与杜仲、牛膝、骨碎补、延胡索、土茯苓、地鳖虫等配伍。
其他应用
(1)肝肾亏虚兼感风寒湿邪所致的腰痛脊强、足膝软弱:常配伍萆薢、杜仲、续断,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风寒湿痹、足膝关节疼痛,可与川乌、萆薢等祛风除湿之品配用。
(2)肾阳不足之小便过多、妇女白带过多及男子肾虚遗精:
年老小便过多者,可单用或配益智亡、茯苓、杜仲等以益肾缩尿;
妇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可以与芡实、白果、白蔹同用,以温肾固摄,祛湿止带;
男子肾虚遗精,腰酸腿软,则配远志、杜仲、当归等。
此外,狗脊外用可治疮疡肿毒。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小便黄赤、口苦舌干者忌服。
【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本草纲目》:强肝肾,健骨,治风虚。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