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相(附录漫谈中药保健(364))(2 / 2)

缆镇语录 沈志伟 3894 字 8个月前

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道教中元节的玄都大献仪式就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供养仪式。

《大献经》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观念,将佛教盂兰盆供养仪式改编为道教玄都大献。

廉子和接口:原来如此!法师博学啊!下面请老画家杜云溪阐述高见!

杜云溪在女助手于可可搀扶下向众人施礼,然后发言: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中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特殊”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

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

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国ZF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廉子和大笑:老先生不但画得好,对历史也很有研究啊!大家给老先生一个大大的掌声!

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廉子和继续说:下面有请志高道长发表高见!

志高道长向大家深深鞠躬后,大声道: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

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廉子和笑道:志高道长不但精通易经,太极拳也很厉害!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有请志高道长表演太极拳。

在众人的掌声中,志高道长打了一通太极拳。

……

最后廉子和说:俗话说,压轴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有请秦汉嵩老先生发言。

秦汉嵩向众人深深鞠躬后笑道:我压力山大啊!

众人大笑!

秦汉嵩笑道:我游医四方,就讲点各地的中元节习俗吧!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在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在河南:商丘市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郏县七月十五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在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德州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在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在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如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在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

众人听到津津有味!

会议在领完纪念品后结束。

三天后,众人各回各家。

缆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364)

老年人如何防治干眼症?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眼病,是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眼表疾病,老年群体尤其高发。干眼症的主要症状是眼部干涩和异物感,其他症状有烧灼感、痒感、畏光、红痛、视物模糊和出现黏丝状分泌物等。

老年人患干眼症的主要原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分泌眼泪的腺体、睑板腺功能减弱,致使眼睛缺乏润滑物质。

激素:更年期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致使分泌眼泪的腺体、细胞功能减弱,因此,更年期后的女性眼睛干涩情况比较明显。

用眼过度:老年人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会引发干眼症并加重干眼症状。

营养不均衡:有些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不敢吃肉、蛋、奶等含脂肪的食物,导致维生素A缺乏,引发干眼症。此外,过量的高脂饮食会导致泪腺功能障碍,也会诱发干眼症。

睡眠障碍:有些老年人入睡困难、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质量差,致使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泪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干眼症。

其他因素:有些老年人患有过敏性结膜炎、青光眼等眼病,需要长期用药物点眼,而有些眼药水含有防腐剂,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眼睛干涩。

老年人干眼症的治疗方法

使用人工泪液:患者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

使用免疫抑制剂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状,但因其会产生某些不良反应,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睑板腺按摩:可在家做或到医院做,改善睑板腺功能。有高度近视、甲亢或青光眼手术史者,应到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

强脉冲光治疗:对改善眼睛干涩有很明显的效果,但要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老年人干眼症的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天气寒冷或刮大风时,尽量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风镜或防护眼镜。

角膜、结膜、眼睑等有发炎、过敏、受伤等症状时,要咨询眼科医生并积极治疗,切勿自行买药治疗。

饮食要丰富均衡,在日常生活中要吃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能预防干眼症。

有胃肠病、肝脏病的老年人,要及时检查治疗,使维生素A能很好地被身体吸收。

要改变长时间连续用眼的习惯,防止眼睛过度疲劳。

如果出现眼睛干涩不适、看东西模糊不清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不要自行用眼药水点眼,以免加重病情。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