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爷爷、乔奶奶和乔锦钰,都在学校吃,今天中午就他们两对夫妻。
一盘咸菜炒肉,两盘青菜,还敲了个蛋花汤。
吃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乔锦欢就过上了正式上学的日子。
她读得是在那个年代看来相当硬核的计算机系。
这系,不热门,人少。
因为根本就没多少人知道,也没什么人见过电脑。
相较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数理化”就是真正的热门选手。
这年头,信奉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过……无所谓啦。
其实学什么系,对乔锦欢来说都差不多。
反正都是相对落后的。
她老老实实的读书,赵山川就老老实实在厂里上班。
两人中途还回赵家村过了个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转过眼,赵山川就已经在电子厂站稳脚跟,甚至还当上了小干部,工资也直接破百。
他花了四年。
时间有些长。
但相较于那些,在厂里混了十来年,都还只是个小技术工的人而言,他这个晋升速度,也着实是够快了!
四年,乔锦欢也从学校毕业。
然后她选择留校任职,顺便考研。
小两口也从乔家搬了出来。
起初是在厂里分配的小高楼里住,后头赵山川攒了点钱,又买了个四合院,紧挨着乔家不远。
两家也没少一起碰头吃饭。
这一年,包产到户的春风正儿八经、四面八方的吹开。
不过其实这事儿,早在赵山川他们到首都来的第二年,就已经产生苗头了。
因为粮食减产,上头开始各种改,各种搞事儿。
一晃眼,总算是政策落地。
从前是多劳多得,现在多劳自己得。
大伙儿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提起来,挽起袖子直接开干。
偶尔跟赵家村通信说起这事儿,赵母都还乐滋滋的,表示等来年赵山川他们回来,保准能吃上新米,还能带两袋子走呢。
她还在信里催赵山川和乔锦欢,赶紧生个孩子。
这两都结婚这么些年了,赵山河的孩子都能满地跑了,他两还没个音信儿。
赵母不着急才怪!
但赵山川和乔锦欢是真不急。
从前是提倡多生多育,但到他们这不一样了。
听说又在起风,提倡晚婚晚育。
赵山川入了组织,上头发表了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厂里还给发计生用品。
那咋办?
用呗。
晚点生也好。
“我上回还听医生说,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5-29岁。你都还没25,生孩子对你身体不好。”
晚上,赵山川就在被窝里这么跟乔锦欢说。
“你真不着急呀?”
乔锦欢笑吟吟的问。
赵山川轻摇头,“我还想跟你过几年清静日子。再说,你正考研,我也正在考级的关键时候,这孩子生下来谁带?”
“别想那些。”
赵山川搂着乔锦欢的腰,亲了她两口,“睡吧。明儿我再去厂里拿点儿套。”
反正都是免费发,不要白不要。
乔锦欢:……
“你也真好意思。”
“我这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指不准回头厂里还得给我弄个优秀干部奖。”
“想得美。”
“真的。厂里好多人都不肯用,像我这么支持的人少,厂长保不齐就想立个优秀标杆儿呢……”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