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眉头紧锁,躬身深深行了一礼说:“琳琅公主入秦,我想阻止。”
“你没有办法吗?”鬼谷子问。
徐福颓然摇头说:“弟子愚笨,恳请师父指点迷津。”
但凡修者,修“道”的初衷皆为升华,修道固然能得到升华,然而真正“得道”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道”亦是束缚,就像懵懂无知的人我行我素,而有德行的人则循规蹈矩,如此反而不如别人行的快。
与他的师兄们相比,他的确十足愚笨,他的师兄们目标明确,一开始就知道想要什么,而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模棱两可。
在一无所知的时候,他竟选择了最高、最大的“道”。
就像是还在襁褓的婴儿不选择吃奶,而选择吃肉,如此,如何吞咽得下?
鬼谷子微微摇头说:“其实你如果早一点明白‘心’和‘道’二者如何自处,也许就不用来问。”
鬼谷子复又叹了一口气,他并不责怪徐福,因他一开始选择“天道”,这选择的起点过高,因此有关于“当下”与“未来”的矛盾就越是显而易见。
在高起点前进时,必然要回过头解决一些源自于低处的问题,因为“道”是往高处去,而“心”还在低点,不曾齐头并进。
起点过高,就意味着居高临下不能脚踏实地,脱离了某些实际,面对低点的疑惑和常识期待更高级的解释,否则便不满足。
一个简单的问题,被高起点的思想变得复杂,自然就忽略最简单的方法,也就很难解决简单的问题。
鬼谷子一番说“道”,无异于挑明了这一切,其实也是用他愿意接受的解释,使他明白他的处境。
如果,“心”代表了他当下的愿望,而“道”则代表了他未来的愿望,现在这二者相距太远,且不能调和。
最精妙的“道”与“心”,往往也是最简单的“道”与“心”,拥有了这样的道心,世俗一切烦忧皆有法可解。
解救琳琅方法很简单,即不要被任何“道”理所束缚,欣然接纳来自“道”外的天命,至于具体的方法,也在其中。
匆匆而回,又匆匆而去,徐福得到师父指点,急迫告别。
他面带愧疚之色说道:“不能在此久伴师父,师父多加保重。”
虽是心中不舍,但话到嘴边,却只有道一声保重,鬼谷子知道徐福心事,微笑着点了点头,伸手慈祥的抚摸着徐福的头顶说:“去吧,徒儿行走世间,审时度势好自为之便罢了。”
徐福不知,师父对待他的师兄们是否也像对他这般细致耐心,但他心中无比感激,再次俯身跪拜,此时他来不及伤感,再度只身离去,只为心中那朝思暮想的人。
师父的提点使得徐福不再纠结于困惑,如荀夫子,如姜常,他们的出现,似乎是在为徐福指引前行的道路。
他们为徐福指明的似乎是一条光明无比的大道,但是他还不准备踏上这条大道。
第一次,徐福知道了自己存在这世上还有“追求”和“使命”,尽管是被动接受。
徐福终于明白,原来天下事,都与“道”相通、相连,亦都是“证道”的机缘。
“天道”、“圣道”、“人道,”,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道,必然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天下太平,不仅是世俗的愿望,也是修道者“修道”的终极。
徐福此时心中有了一个方向,如拨云见日,此时他心中已不再彷徨、不再迷茫。
这一次踏出了云梦泽,是为了自己,为了责任,这也是修真悟道的一部分。
师父想要告诉徐福——
求一人长生,不如为天下求太平。
求长生是“大道”,为天下谋太平是“小道”,然而“大道”是由无数的“小道”组成的。
这般解释,使得徐福心头的困惑与矛盾得到了完美的和解。
……
徐福一路西行,这些日子以来路途之中打听到不少的消息,这些消息已足够徐福对当前局势做出一些客观的判断。
伐秦五国以赵国为首,燕国,魏国,韩国,三国联军目前已大部集结完毕,楚国军队因路远尚在途中。
当此时,秦国应该调兵遣将,也做好了充分的应对措施。
双方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开战,此战关乎六国以后的命运,表面来看眼下秦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一国之力对抗五国未免是力量悬殊,何况此时秦王新立,国内势力错综复杂,并不像外人看来那般固若金汤,也因此五国才会在此时合纵攻秦。
然而徐福从齐国而来,知秦齐互盟,齐国若不参与伐秦,则五国攻秦便少了三分胜算。
若是为天下计,最好的选择是秦国战败,如此七国才能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天下格局重新排序,能够划分的更为平衡,平衡就是和平的前提。
倘若是秦国就此消亡,恐怕天下形势将更为严酷,会有另一个国家替代秦国,因此徐福并不想秦国遭受灭顶之灾。
列国纷争数百年,若要恢复周初周公时期那般太平天下,绝非一日之功。
使得双方各有得失,又不至于得失过大,才能达到维持七国当下平衡局面的目的,才可达到既削弱秦国,又保全其余六国,维持此态势再图后续。
这很不易,难就难在对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把控,而且时刻要留意到各国之间发生的变化,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徐福心中最为要紧的还是琳琅,路途之中并未听说齐公主入秦之事,按照时间推算,琳琅应是已至秦国境内,如今只怕是秦国刻意隐瞒,只恐其中有变。
徐福从赵国入境,一路西行先到赵都邯郸,再至魏国,五国联军陆续还有军队在魏国汇集,徐福便跟着集结的队伍行进奔至安邑。
在此安邑被联军挡住去路,前方已禁止百姓通行,徐福无奈滞留此地,一路打探消息以此采取下一步的措施。
徐福听闻联军主帅为赵将庞煖为帅,他听说过庞煖,相传此人家学渊源,既通兵法、纵横之术,又通黄老之说,可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统兵之才。
此人名气甚大,徐福又稍作打探,便了解了他的诸多事迹。
相传他是前魏国名将庞涓的后代,但具体的家族出身却不甚明确,早在赵武灵王时,庞煖就曾经与武灵王论兵法而闻名,庞煖曾以“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之论深得赵武灵王赏识。
若是跟着赵武灵王,想必庞煖也许会建立一番功业,然而造化弄人,赵武灵王沙丘惨死,这对庞煖来说无异于痛失伯乐,可叹偏偏让庞煖在人生最得意之时受挫。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