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伐赵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
此次伐赵,秦王嬴政弃用前次伐赵攻城掠地、居功至伟的大将军王翦,任用声名不显的桓崎为主将。
前次王翦伐赵,世人皆以为是王翦一举大败赵军,也许只有嬴政和王翦最为清楚,其中桓崎功不可没。
能够接连两次战胜赵军,并且合之歼灭赵军接近二十万人众,足以证明桓崎拥有统帅之才,这也是嬴政坚持选择桓崎的原因之一,当然,对桓崎的信任是最主要的原因。
秦军按照王翦事先提出的战策,兵分三路,为北路、南路和西路。
西路为此次伐赵的主力,西路主力由不久前桓崎攻赵军扈辄时麾下的十万秦军锐士,加上自武城抽调出的、辛梧统辖的四郡秦兵,及原王贲率领攻云中城的三万秦军组成。
北方原本攻云中城的剩余五万秦军,则交由李信统领,为北路。
南线留守的三万秦军,由杨端和统领,为南路。
三路秦军,共计接近二十万。
现下,西路秦军主力由主将桓崎率领,出上党、沿着滹沱河南岸,向东逼近赵国。
当前的形势对于秦军大好,秦军新取了赵国东部重镇武城,可直接进入赵国腹地,完全可以迅速对赵国国都进行四面包围。
只是事先已经谋定,南北两路陈兵邯郸周边,用以配合西路与李牧决战,此战主要目的是拦截李牧,依然不是攻取邯郸。
因此,邯郸此次所面临的压力,实则不如前次桓崎兵临城下时的压力更大,只是表面看来邯郸岌岌可危。
这是要给李牧麾下赵国北郡边军看到的假象,诱使李牧入瓮。
相比之下,赵国面对的形势,不容乐观。
整个赵国国土西侧的生死之地——上党,几乎全境被秦军占据,整个赵国都几无遮挡的暴露在秦军的兵锋之下,秦军可以选择的进攻路线很多,每一条进攻路线都能使得赵国陷入绝境之中。
徐福虽有分散列国各地的梦鱼城卫协助探听消息,大致清晰秦军进军路线,然而人之于大地何其渺小,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想要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隐藏起来,依旧不是什么难事。
在未接到南方战报之前,秦军主力究竟从何处突出,依旧是一个谜底。
赵军自雁门南撤,先前徐福一路北行,他的脚步走过多多地方,他对秦赵边境之地地形极为熟络,赵军南下的路线在他脑中也十分清晰,因为敌情尚不明了,因此徐福只沿着赵在上党之地还残存着的几座城池间行军。
如此,不至于冒进而遭遇伏击,现在的情形类似于捉迷藏,一个人捉,一个人藏。
徐福便是要藏,在没有看清敌方的真正实力之前,也绝不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正实力。
躲躲藏藏,终究有被捉到的时候,确切的说,桓崎并没有去捉,而更像是守株待兔。
秦军在上党准备充足,与李牧统帅的赵国北郡边军还未接触之前,他选择率先沿着经由井陉之地、穿梭再重重叠叠的大山之中、东流而去的滹沱河进军,并且迅速占据滹沱河中游南岸的赵城宜安和赤丽两城。
此二城背依井陉西侧秦军占据的上党高地,可进可退,乃是秦军布防之地。
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阻击条件,桓崎完全不需要多想,便已有初步战策。
在李牧大军未至之时,以滹沱河之天然水险,截断李牧大军南下的兵锋,并且留二城西面的赵城肥下,作为诱饵,佯攻肥下,诱使李牧大军仓促过河驰援肥下。
一旦李牧急迫渡河,那么便正中桓崎下怀,众所周知,李牧麾下的赵国北郡边军主力乃是骑兵,骑兵涉水渡河的过程,秦军大有可为。
及至此时,列国无人能够想到秦军此战的真正意图。
他们都以为秦军此次做好万全准备,势必要一举攻克邯郸,灭掉赵国。
在他们看来,当然是邯郸城的分量足够重,西路秦军只是阻击北归赵军,并非秦军主力,真正的秦军主力应当在更加靠近邯郸的南方邺城周边,秦军主力没有理由不在南。
李牧及其麾下赵国北郡边军,虽有盛名在外,眼下秦军天时、地利、人和,皆处于主动地位,反之赵军自北仓促南归,处处被动,此战似乎未战,而已明胜负。
赵军一路过雁门山,沿飞狐径,已至北上党高地东侧——唐河南岸的顾城。
顾城向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位于唐河与滹沱河之间;后方正北,为靠近蒲阴径的中人城;西南是与秦军占据的赵城宜安隔滹沱河对望的灵寿城,东南为滹沱河下游北岸的安平城,这些城池都还在赵军的掌控之下。
既然秦军大张旗鼓,徐福也不再隐藏行踪,令大军停止南进,分别进驻灵寿城和安平城,并将帅帐设置在顾城。
徐福深知秦军云中城与李牧决战未果,这一次同样是要急于同李牧麾下的赵国最后一支主力决战,此为秦王嬴政的一块心病,也是秦国惯行的攻人之策。
他行军途中,未曾制定具体的作战部署,是因为他还不了解这一支秦军的具体实力。
眼下正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狭路相逢,理当是勇者获胜,然而在敌我未知的情形之下,先下手为强,已经不合时宜。
相反,此时谁先出手,谁就会率先向对方暴露出弱点,如此,必要的忍耐,才是最为重要的。
徐福望向南方,似乎也看到秦军热切期待的目光投向北方,然而他要与那千千万万热切的目光说一声抱歉,还是先比一比耐心吧!
黄昏时刻,将将到达顾城的徐福向南观望,南方正有群雁排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飞过蔚蓝苍穹。
天地之大,想要找一个安宁之地栖息,想来并不容易。
帅帐设置在顾城的第一日,大将军例行升帐,徐福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
“我军粮草如何?”
军中军需戍长上前禀报道:“除去我军士卒携带的十日储备之外,补给我军的粮仓设有两处,一处目下屯于雁门郡蔚城,此地粮草多为自云中郡转运至此,可沿蒲阴径粮道,补给进入中人城,再可由中人城转运至此地,其存粮足够支撑十万大军半载,赵地周边郡县亦有征粮,零零散散汇集,屯于中人城,亦可供十万大军三月。”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