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抬眼看了看天空中因为被云层遮蔽,而显得十分晦暗的月亮回答道:“我又何尝不知?只是身在其中,防不胜防,还是听天由命吧,我相信,终将会有夜尽天明的那天。”
司马尚沉默无语,明知树大招风不是好事,却还要如此努力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也许,这就是向死而生吧。
赵国北郡边军在大将军李牧受封武安君的次日即拔营,带着无数赵人的希望开向南方番吾,虽然在滹沱河击败秦国西路大军后,他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整,但这短暂的休整,显然是不够的。
赵人皆道北郡边军胡服铁骑勇猛无敌,却不知他们自赵国北方到南方一路长途跋涉,走过了千里之遥,漫长时日不停不休的行军,和异常惨烈的生死血战,让他们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
脱下身上盔甲,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大多数士卒将官的脸上只有疲倦憔悴,他们实在是太累了,然而赵国的战争还没结束,他们没有替补。
他们是赵国仅存的、唯一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所以他们还不能停下脚步。
李牧便是带着这样一支疲惫之师,重新开赴战场,也许只有马革裹尸之时,他们才能真正闭上眼睛好好休息。
秦王嬴政在经历过西路大军的挫败之后,对秦国未来东出之策有所改变。
徐福的意外出现,让嬴政在短时间内灭亡赵国的企图功败垂成,赵军毫发无伤、士气正旺,秦再伐赵只是徒增伤亡,既然不能率先除掉赵国这个大患,那么接下来韩、魏作为靠近秦国且对秦国还具有一定威胁的存在,成为秦国的首要目标已经是必然,这无疑也是此时秦国最佳的选择了。
因为秦国大败,恢复以往元气尚需时日,攻伐韩、魏的根本目的,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通过攻伐韩、魏来展示秦国的力量,以此威慑列国,使之不敢蠢蠢欲动。
若是强攻韩,魏,则必然引起诸国惊恐,届时不消有人游说,列国自觉唇亡齿寒必然联动起来抵抗秦国,如此便是弄巧成拙,这是嬴政不愿看到的,所以如何攻伐韩、魏还需要做详细谋划,掌握好其中分寸。
秦王嬴政之所以命令杨端和继续伐赵,并不全是出于对赵璃儿的愤怒,还是因为他有另一个谋划,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谋划,既能威慑列国,又能使得列国不至于惊慌失措。
与前次大张旗鼓伐赵不同,这一次,他要悄无声息的亮出锐利的獠牙。
秦王政十四年。
嬴政给韩、魏两国国君亲自去了一封信函,他的目的十分明确,便是要联合韩、魏攻赵,以韩魏两国为先锋伐赵,若能成则是最好,若是不能成,则于秦国无损,却能大大损伤韩、魏的实力,如此两全其美。
嬴政十分自信,如今韩、魏不比当年,难以单独面对秦国,秦国略微威逼利诱,他们必定会跟随秦国的脚步,出兵一同攻伐赵国指日可待。
此前为配合西路主力进攻,杨端和向西沿漳水南岸猛攻番吾,不下,而后西路主力大军败退,伐赵之战彻底宣告失败,杨端和退至邺城,预备撤军归秦时,忽然又接到嬴政授命,令其再度向赵国发起进攻。
在杨端和看来,秦军此前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都没能取得胜利,如今西路大军全军覆没,南路秦军自身难保,此时再主动进攻,实在是有些送羊入虎口的意思。
杨端和虽然不解,但君命难违,不得不又重新披挂上阵,随之而来的是韩、魏两国联军,这一次是韩、魏联合秦国,三国伐赵。
尽管是三国伐赵,但三国兵卒加起来还不如前次秦军伐赵的总数,赵国经历大战也有损伤,此战又是势均力敌。
漳水北岸,还留着扈辄此前为防备桓崎而修筑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没有在抵抗桓崎时发挥作用,但却在杨端和进攻番吾之时,发挥出了奇效。
如果不是漳水北岸的防御工事足够坚固,也许杨端和便能突过漳水与桓崎会师了,眼下杨端和又来攻番吾,李牧又以漳水北岸的坚固防御工事作为背后依托,使得杨端和初战便铩羽而归。
此后,双方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之中。
李牧这一次并不想像先前那般保守,他预备效仿徐福,在反复拉扯之中寻找机会,再全力出击,酣畅淋漓的与秦军打一仗。
赵国人骨子里便是开拓进取的精神,李牧亦是如此,先前多有保守多是出于无奈,而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赵军面对阵邺城三国联军,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
正当李牧满心期待踌躇满志备战之时,秦军却偃旗息鼓、越发谨慎。
此次与前两次秦国伐赵的情形不同,秦军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似乎并未不打算急着进攻,魏、韩两国虽然派军与秦一同伐赵,却是止步漳水南岸畏缩不前,一味保存实力,谁都不肯率先发起进攻。
倘若是秦军一支孤军,倒也不足为惧,如今韩、魏两国的加入,使得李牧不能不重新进行战略部署。
李牧深知三国联军各有鬼胎,不可能同心同德,此战赵军在此情形下主动进行正面进攻,依然有把握获得胜利,然而损失惨重的胜利,对于赵国有害无利。
作为赵国的武安君,他的目光看到地方更远,他选择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想法,因为赵国再也经不起一场大败了,如果能够稳中求胜,虽不能大胜,但也不会大败,如此最为稳妥。
自王翦伐赵攻取上党之地及周边赵城,赵国至今不曾停歇,赵国此时最需要休养生息,两军相持不下,李牧自知在此虚耗便是毫无意义。
当李牧确定三国联军没有进攻欲望时,在漳水停留月余之后,决定遣大部人马返回北郡,在他看来,北郡得失,更为紧要。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