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二次和平会议(1 / 1)

古语有言:物禁大盛,盛极则衰。目前东非经济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处在这个状态。

世界各国想要避免这种结果,只能开拓新的道路从而摆脱循环,英国以及英国之前的历届海上霸主,都是通过不断征服其他地区,从而将本国发展的限制打破。

而这也是世界殖民主义不断高涨,并且在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达到顶峰的原因,但是到了一战爆发时,显然殖民主义也无法再解决原本的问题了,毕竟世界已经被瓜分殆尽,无法开辟出新的市场。

而这也是英,法两个旧秩序捍卫者在近些年呈现出颓势的原因,但是从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其实英国和法国发展并不慢,但是相对于美国,东非,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就不够看了。

但是,东非这些后发国家想要突破英法建立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德国就是第一个挑战者,不过德国在体量上终究难以突破英法设制的桎梏。

但是,德国的地缘劣势逼迫德国不得不冒险一试,即便不发动战争,最后也会被周边的强国绞杀在摇篮里。

而东非和美国正是因为远离欧洲这个是非之地且体量大,反而成了两国崛起道路上护身符。

实际上,东非在非洲大陆上崛起的过程和美国在北美大陆上崛起的过程难度上相差不多。

美国建立时,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人,而东非面对的则是非洲的班图人,虽然时间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两百年前的印第安人和东非殖民时期的班图人,这两者的文明程度几乎没有差别。

前者擅长石器并且创造了文明相对繁荣的石器盛世,后者虽然能够制造粗糙的铁器,但是文明相对匮乏,其发源地西非虽然有几个文明古国,但也是阿拉伯教的次生文明。

但是不管二者发展程度如何,只要他们没有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封建社会阶段,面对带着热武器的美国人和东非人都不堪一击。

封建社会对殖民主义还是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就比如19世纪的远东帝国,如果当初恩斯特面对班图人文明程度能达到远东帝国水准,那莱茵皇室根本就不可能在非洲创下一片基业。

别说封建社会,班图人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而是处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也只有靠近北非的地方,就比如被东非消灭的布干达等王国等班图人政权算是比较初级的封建王国,这还是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响。

班图人的文明甚至不好用传统的文明判别方式来鉴定,即便是布干达王国这种封建王国可能奴隶制度也广泛存在。

这一点就像19世纪的东非和南北战争前的美国一样,毫无疑问美国当时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却存在奴隶制度,而东非就更加复杂了,19世纪的东非完全就是一个大杂烩,奴隶制,农奴制,封建君主制,资本主义甚至公有制都能找得到影子。

这让东非在世界舞台上一直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也无怪乎19世纪以前东非搞闭关锁国这一套,如果不搞闭关锁国,就东非的社会制度恐怕都能引发国际社会的集体征讨,属于五毒俱全的类型了。

进入20世纪以后,东非才在制度上逐渐和所谓的“国际社会”接轨,而这个“国际社会”也就是现在的欧洲。

欧洲掌握着世界的话语权和霸权,所以欧洲国家达成统一共识后,自然也就能“定义”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和国家。

而美国和东非之所以能逃过一劫,本身就是对于这两个国家,欧洲内部各国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就像德国和奥匈帝国从来不在社会制度等问题上对东非指手画脚一样。

虽然德国和奥匈帝国打心底看不起东非这个非洲暴发户,但是东非怎么也算“穷亲戚”,半个自己人,而这也是东非在一战中偏袒同盟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

1919年10月。

欧洲各国再次在荷兰海牙进行了第二轮和平会议,而此时距离上第一次和平会议结束已经过去了四个月时间。

第一次和平会议上,虽然法国和奥匈帝国等国家,已经趋向于结束战争,但是英国和德国的矛盾却是欧洲和平的主要阻碍。

英国和德国作为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实际领头人,两国都不甘心战争的轻易结束,毕竟他们都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

英国参加一战,主要是为了将德国镇压下去,而德国则是为了颠覆英国的霸权,总目标没有实现,两国自然都十分不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就算再不甘,也因为战局的拖延而不得不相互退让,除了本国内反战主义的兴起,和工党在欧洲的活动以外,战局的变化也让两国不得不重新把精力放在谈判桌上。

而为了促成两国的和平,这次东非外交部长弗里尔再次远渡重洋来到荷兰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海牙。

上一次弗里尔前往荷兰,还是为了和荷兰政府达成南洋地区的势力重新划分工作,这次却成为了调停欧洲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这让弗里尔感慨万分:“故地重游,但是这次我身上肩负的却是整个世界的命运,希望在我们的劝解下,能够为欧洲和中东迎来真正的和平。”

而前来迎接的弗里尔的荷兰首相凯波尔对他的话表示了认同:“阁下说的不错,和平才是大势所趋,希望这次德国和英国能够放下芥蒂,彻底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凯波尔首相如今可以说是最希望欧洲战争结束的人之一,虽然他是一个亲德首相,但是本身肯定要为荷兰的利益考虑。

在战争初期和中期,荷兰作为欧洲的交通枢纽,靠着鹿特丹港,莱茵河,铁路,公路等等,当二道贩子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战争后期,形势就彻底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协约国正式下决心对德国进行封锁,而荷兰自然受到了协约国的刁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五年的战争下来,德国这个荷兰主要收入来源国的国库基本上也见底了。

总结下来就是如果战争继续下去,荷兰不仅无利可图,反而可能被两大阵营变成新的战场。

这显然不是荷兰政府想看到的,毕竟比利时的惨状历历在目,荷兰可经不起折腾,像荷兰这种小国,随便一场战争就可能让其积累百年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但是,如今的荷兰,情况可比前世要好的多,前世荷兰是真正受到了协约国的制裁,而且因为比利时难民问题,引发了粮食和社会危机。

但是,因为东非的存在,这一世荷兰情况比前世好的多,即便东非不再通过大西洋对德国进行物资输送后,东非和荷兰的贸易也没有中断,这就让荷兰依旧有获取外部物资的通道。

东非和荷兰做生意,自然不需要什么理由,毕竟两国都是所谓的“中立”国,只不过后期,将贸易规模缩小到协约国可以接受的范畴即可。

也就是足够荷兰本国使用,但是无力出口到德国,从而扩大德国战争潜力的物资出口规模。

同时,东非从荷兰招收了大量比利时难民,从而让荷兰躲过了难民危机。

而东非之所以愿意给予荷兰这种特殊待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罪协约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单就这些年荷兰卖给东非的那些殖民地,就注定了东非对荷兰的态度完全要好的多,这是实打实的利益。

而且,就如之前所说,荷兰是欧洲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欧洲最大的吞吐量最大鹿特丹港,陆地交通也十分便利,经济和工业水平发达,这些基础条件也值得东非对荷兰进行拉拢。

所以弗里尔部长对凯波尔首相和颜悦色的说道:“贵国为了欧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我们东非是看在眼里的,相信等到欧洲和平以后,我们两国能够进一步深化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的影响力。”

荷兰本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欧洲国家,同时其南洋殖民和东非也有交流合作,所以弗里尔不介意继续加强两国的关系。

面对弗里尔的示好,凯波尔虽然贵为一国首相,但是也不敢怠慢,可以说自他上任以来,荷兰政府和东非政府间的交流,比以往都要多的多。

凯波尔首相说道:“我相信贵国能够在这次会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给整个欧洲带来和平,荷兰政府也希望协助东非多为和平出份力。”

在简单的交流以后,两人就带着人员赶往会场。

这次参会的国家,除了荷兰,东非以外,依旧是其它四个欧洲大国,仍旧是一次秘密会议。

甚至协约国主要成员美国和同盟国主要成员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大国都没有接受到邀请,而原因很简单,美国本身是支持战争的,那把美国拉入会议,很有可能拖延会议进展,至于奥斯曼帝国,纯粹是上不了餐桌。

当然,这两个国家不参与进来也符合欧洲四个大国的想法,毕竟这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欧洲大战,只要英法德奥达成共识,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而东非之所以能参与进来,那是因为东非是和谈的主要发起国,至于荷兰就是东道主了。

弗里尔进入会场后就,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协约国和同盟国代表,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之间,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火气,就像两座随时将要喷发的火山。

而奥匈帝国代表们的情况相对平和一些,法国的态度则有些不自在,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奥匈帝国在此前一直活跃于东欧战场,给奥匈帝国造成最大损失的就是俄国人。

但是,现在俄国已经变天了,如果是前沙俄外交人员在场的话,恐怕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闲云野鹤了。

而法国,可能是感觉憋屈,毕竟法国很清楚法国已经无力再打下去,但是法国人对德国的痛恨已经深入骨髓,这就让法国代表们的情绪十分复杂。

弗里尔对这些情况选择视而不见,只要双方没有直接吵起来和动手,情况就还不算太差,上一次会议时,双方代表可是脾气坏的很,劝架就费了一番功夫。

弗里尔来到演讲台上说道:“诸位,欢迎各位再次来到海牙,进行第二次和平会议,不过在此前,我希望各位先调整一下个人情绪,毕竟愤怒只会激化矛盾,而不能解决问题,那我们这个会议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相互谅解,推动欧洲和平的来临。”

在定下了基调,转移了各国代表的注意力之后,弗里尔稍等了片刻,在确定双方情绪暂时稳定后,才接着发表讲话。

“犹记得上一次会议,到现在中间已经隔了四个月,放在和平时期也就是一转眼的时间,但是,在战争时期,却可以改变很多情况。”

“而我想这四个月,也给大家再次加深了一个印象,那就是战争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战场也很难再有新的变化,而各国之间的相互对峙,除了制造更多的杀戮,同时激化了诸位所在国家的社会矛盾。”

“所以,战争再继续下去,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这只会给工党,或者你们国家的其他野心家创造机会。”

“我就简单来说说,目前大家所面临的困境,欧洲战争已经陷入了僵持状态,这场战争如果不主动收手,那他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以上,而我想两年以上,很多国家都等不了那么久。”

“两年之后,对大家最有危险的可能不是前线战局的变化,反而是国内的游行,示威,甚至民众的暴乱,以及革命……”

在1919年,同盟国和协约国各有胜负,但是双方依旧没有打破僵局,同盟国方面,虽然近期同盟国重新打通了波斯湾航道,恢复了外部物资来源,但是西线却依旧难以突破协约国的封锁,反而压力越来越大。

而协约国则正好相反,英国在波斯湾经历了一场大败,纠结的百万军队中,印度等殖民地部队太多,而面对从东线历练出来的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精锐,根本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大量印度溃兵逃亡波斯境内,这也意味着南线战场被同盟国撕开一个大口子,协约国在南线战场仅剩下红海沿岸这块阵地。

而同盟国的物资封锁一解除,即便有美国加入,协约国也很难占到便宜,毕竟美国大兵到西欧,也要跨越大西洋,更何况美国陆军战斗力本身就不强,而同盟国兵力已经得到初步缓解。

更准确来说,是德国兵力得到缓解,曾经的西线战场可以说是德国独木难支,现在奥匈帝国从东线抽出手后,不仅可以发动南线攻势,还有余力支援西线。

当然,同盟国在西线的兵力缺口虽然有所补充,但是也不好受,就算美国兵战斗力再差,他们也是能拖住同盟国部分兵力的,并且随着美国后续兵力的补充,这进一步加大了同盟国的压力。

总结来说,就是现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依旧无法打开局面,双方最终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了各自的优势,战场依旧僵持,这也是弗里尔为什么强调第一次和平会议后,这四个月时间的原因。

毕竟,第一次和平会议,英法德奥四国,或许还心存幻想,万一对方崩溃了呢!但是这四个月来发生的战事,反而证明了战争结束完全看不到头,所以还是要靠和谈来结束这场看不到头的战争。

(本章完)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