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咱们村有千元户了(1 / 1)

姚家村承包户分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枫桥镇全镇。

这年头厂子里的工人工资都是公开的。

谁家那谁发多少钱,大家都知道。

大家都习惯了公开讨论收入,并没有多少人像陈乔玉那样刻意隐瞒和含糊。

姚家村这回分了六千多的钱,可真不算是小事儿了。

陈乔玉在镇上装修百货店的时候也能听到别人讨论。

“哎,你们听说了吗?枫桥镇的承包户分钱分了好几千!”

“听说了听说了,听说最多的分了一千一百多!”

“我的老天爷啊,一千一百多!咱农民啥时候也能挣这老多钱了?”

以往厂子里的工人一个月还能有几十块钱工资,但农民可真不容易弄到钱。

一百斤大米才能卖十几块钱,靠卖粮食挣钱,得猴年马月才能挣到一千多块钱啊。

尤其是今年这大蒜还只是半年的收成,下半年还能种呢!

现在刚兴起承包,还没有那么多万元户涌现,姚家村这个千元户,就足以成为镇上的新闻了。

也是这个年头的人有活力,路都没修好呢,好些人都成群结伴跑几十里山路,去姚家村看承包户去。

“我就想去看看,这承包户有啥不一样。”

“乖乖,一千多块钱哎,他们家岂不是要买拖拉机啦!”

陈乔玉也头一次,因为是姚家村人,而被人追着打听。

以往都是她干的事儿,推脱到村队部头上,属于自己要努力藏拙。

现在没想到有一天姚家村出名了,比她弄的那些玩意儿更叫人稀奇、讨论度高。

陈乔玉头一回沾了姚家村的光,享受了被追问的热闹。

姚家村的村民在外头个个都是这样,备受瞩目。

即便不是承包户,人家问起来,一说“对,就是我们村的”,那也是相当骄傲的。

卖大蒜的事儿也算是彻底传出来了。

大队部还剩下的四千多斤,叫三水镇来包圆了。

不过这回姚金宝没给三水镇便宜了,直接收了个高价——三十二一斤。

嘴上还要说:“要不是看在咱们有合作的份上,这蒜还真不能卖给你们。”

“你们是不知道啊,现在蒜有多火,价钱有多高!”

三水镇的几个干部苦笑不已。

他们哪能不知道啊!

他们镇的小吃也火了,镇上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和销售,还有集体出去别的县市摆摊的氛围。

也因为如此,葱姜蒜花椒辣椒等配料的需求量也爆发式上涨。

他们之前跟别的公社有合作,大蒜辣椒都是从别人那儿购买的。

但经商的春风吹起来了,需要大蒜的又不止他们一家。

人家也能高价卖给别人去。

毕竟三水镇也没包圆么不是。

这次姚金宝出价一百斤三十二元,即便不算是天价,但也算是高价了。

但三水镇的人还是忙不迭地签了合同:“四千斤,我们都要,还有零头,你们也算算,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现在大蒜已经是紧俏货了,入秋种下去的大蒜,要到明年才能采收。

到明年春天之前,大蒜的价格只有水涨船高的。

三水镇的人失误了一次,不会再失误第二次,连忙签订合同。

搞得姚金宝都有点儿不安了,连夜找老支书和村队,还有陈乔玉姚大勇等人开会,才确定卖出去。

姚金宝说:“他们要的怪凶的,我都担心是不是有诈。”

姚大勇笑道:“那倒不会,我们自己觉得三十二的价钱高了,但对他们来说还是划算的。”

“他们有蒜,今年的小吃生意才做得下去。”

徐会计连连点头:“镇上都开了半条街的夜市,一到晚上那个香哦!全是葱蒜爆炒的香味!”

谁能想到现在的人这么舍得吃啊!

以前有个白面馒头就不错了,现在要吃香的喝辣的。

秦主任笑道:“有钱可不得吃点儿好的吗?小孙家这回分了七百多,第二天就去拖了半扇猪回来,说要吃个痛快。”

半扇猪,一半给村里其他人匀匀,自家也还能剩下好几十斤。

卤猪头,炖猪蹄儿,红烧猪尾巴,炒肉炖肉排骨汤……天天不重样地吃。

姚金宝听得咋舌,问道:“那咱们这大蒜还卖吗?要不要囤一囤?兴许下半年价钱更好?”

老支书摇摇头,敲烟袋:“这回就卖了。”

陈乔玉也觉得应该卖:“三水镇的生意大,这次只要四千斤是因为咱们只有四千斤,但凡咱们还有,他们肯定还能吃下。”

“先跟他们搭上线,咱们春上这一拨才收了三万斤不到,下半年种蒜的人肯定还要翻一倍,产量按照之前专家说的,秋种一亩地正常可是要收春种的三倍的。”

里外里,这就奔着十几万斤去了。

这么大的量,就连陈乔玉都不敢保证真能给它吃下了。

还得找到大客户,大平台。

姚金宝心里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也有他的担心。

“咱们村这回种大蒜出名了,下半年只怕其他村学我们种大蒜的人也不会少,到时候蒜价未必有这么高了。”

这也是个问题。

但老支书开口道:“过年咱们说种大蒜的时候,谁都不相信大蒜能挣钱,都是奔着搏一搏的想法去的。”

“但现在看来,年头不同了,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不要总盯着附近的十里八乡,咱们国家大着呢!”

“三水镇都往外走了,咱们干啥不往外走?总有地方要蒜的,就是便宜些,咱们也能挣钱。”

老支书说话了,姚金宝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乐呵呵地虚心受教:“那行,那我回头就再跟小钟联系联系,看看他那儿还能不能弄来些种子,他那种子好,比咱们本地的好。”

“等粮食收完了,我就号召一下承包户,再开个队员大会,把下半年种蒜的方针落定下来。”

大家纷纷同意。

春天这一茬蒜,只有十一家承包户参与了,而且每家只出了几亩地,大约是因为不放心,但又不好驳了姚金宝的面子,才勉强贡献出来的。

贡献出来的时候,心里都盘算好了就当给村里交承包费了。

结果没想到还真折腾成了,反倒成了上半年最挣钱的庄稼了。

其他种粮食的都还没挣这么多钱呢!

姚金宝有信心:“我再动员动员,保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