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职业教育(1 / 1)

回档1986 张丽老师 1464 字 2023-10-14

座谈会气氛热烈,在座的大多是搞教育的、或者是有过教育经历的人,每提到一个话题大家都能说上几句。

华夏的现代教育模式脱胎于西方的教育体系,在教育本质和教育方式上和联盟基本是相通的。

像联盟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华夏也是备受推崇的教育大师,不管是华夏还是联盟在教育方面都没有原则上的分歧,所以座谈会还是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的。

李光华做了发言、毛校长做了发言、维阿夫人也做了发言,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东西,这个场合没有重量级的东西拿出来,是会让人看不起的。

颜霞也做了发言,这是交流团成员都强烈要求的。

她的《翠屏村的天》在联盟可是影响广泛,读着文章,再听一下作者的创作过程,可能会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那种激情和愿望。

颜霞之后就轮到郝刚了,垃圾时间,算是给参会者一个面子。

郝刚本来没想说话,即使发言也就是准备三言两语敷衍一下的。

可是看到李光华和毛校长窃窃私语,而毛校长一脸激动的笑容,郝刚心里忽然有了新的想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个人才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人才,一是应用型人才。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齐头并进才是教育的正常状态,刚才大家的发言我听了,好像大多还是只关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郝刚先把自己的观点抛了出来,这个说法是公认的,但目前在华夏,大家的认知多数还停留在前一个上面。

国家现在培养大学生有多少是为了培养成一线工人的?大学生即使沉到一线那也是干部身份。

即使是几十年后,这种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依然还是根深蒂固。

但是郝刚知道,华夏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有些观点和看法还没来及成型就被另一种观点所取代。

不久以后,“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就会把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光环扯得支离破碎。

“改革”成了万能的借口,所有正确的不正确的做法都可以用“改革”来包装,社会变革的不确定性给华夏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尤其是教育。

所以,他要先说出来,借着外国人的影响,把一些观念呈送到重要人物的案头,这对华夏少走弯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郝刚的说法让维阿夫人眼前一亮,她一直觉得华夏的教育是一条腿走路,但事关华夏国策,她也不好置喙。

不过现在郝刚提出来了,她就可以借题发挥了。

“你叫郝刚是吧,华夏古代讲学而优则仕,现在讲大学毕业就是干部,而干部一般不是用来干活的,你既然提出了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分类说法,能多说几句吗?”

郝刚朝维阿夫人礼节性地示意了一下,对维阿夫人言辞间的肯定表示感谢,动作优雅得体。

颜霞的眼睛里都冒出了小星星,这个郝刚怎么那么帅啊,可惜没有照相机。

“华夏由于历史原因,损失了不短的发展时间和不少的发展机遇,现在我们明白过来了,所以要迎头赶上。”

郝刚介绍了一下背景,华夏的落后,历史是要背负责任的。

“我们的教育口号早就喊出来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虽然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却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

郝刚继续说:“既然是全面发展,自然就包括理论和实践。”

“我们国家是最重视平衡发展的,现在紧缺的是理论人才,所以国家培养的重点是理论人才。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以后我们缺了从事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自然就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郝刚提出了自己谋划已久的方案。

“大学生的干部身份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激励措施,目的是鼓励优秀人才为国家效力。”

“但我们华夏的国本一直都是按劳分配,国家不会忽略任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群,将来社会发展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时候,就是职业教育的高光时刻。”

说到这里,郝刚想起了老荣军,他暗暗叹口气,华夏十亿人口,有很多人、很多事,真的照顾不过来的。

稍作停顿,缓和一下因想起老荣军而引起的情绪波动,郝刚继续说:“海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去看过拖拉机厂了,有了全新的生产线,我们不缺理论人才,缺的是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不仅是拖拉机厂,橡胶厂、饲料厂都是这样,所以海川暂时不需要大学,海川需要能培养海川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学校。”

李光华、毛校长都目光灼灼地盯着郝刚,联盟交流团的成员也都认真地看着他,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办法,这就是人才啊。

“这个职业学校你想怎么办呢?”维阿夫人跟着问道,纸上谈兵的人多了去了,维阿夫人可不会被郝刚几句话就忽悠住了。

她不是赵王。

华夏不是没有职业学校,建国后引进联盟的职业教育模式,曾经为华夏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但现在这个职业学校已经和大学教育归结为一个体系了。

郝刚知道维阿夫人说的不是这种职业教育。

“学校办在生产线上。”郝刚回答。

维阿夫人站了起来:“仔细说说!”

郝刚不说了,却提出了条件:“维阿夫人,我认为以后海川和联盟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但需要在两地之间交流的人员并不一定能通晓两国语言,你看能不能帮我们海川介绍几个俄语的教师过来。”

维阿夫人看着郝刚,他听懂了郝刚的意思,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需求,他向自己要俄语教师就是一个回答。

职业教育就是社会需要的教育,不一定有漂亮的大楼,但一定要符合实际的需要。

“我会想办法的。”维阿夫人答应道。

“这样,我们也算是走在了社会的前头了吧!”

郝刚笑着对维阿夫人说,这也是算是他发言的总结。

维阿夫人竖起了大拇指,一个高中生能有如此清晰的认识,难得!

郝刚没注意到,座谈会的角落,一个女人正飞快地记录着,这些记录将会整理成稿送到有关人员的案头。

从会议室出来,颜霞走在郝刚的身边,借着路灯的光线,崇拜地看着郝刚的侧脸。

郝刚一回头,就看到了颜霞傻傻的样子。

“我脸上有东西?”郝刚问道。

“嗯,有光。”颜霞回答,文艺女青年的答案也不一般。

远处腾起这年代还极为少见的烟花,快过年了,一些有钱人开始显摆起来。

颜霞指着烟花大声叫着:“郝刚,快看。”

郝刚早看到了,简陋的烟花并不放在他的眼里,但快乐的气氛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走,我们也去放几个。”

还没等颜霞拍着巴掌叫好,身后传来李光华的声音:“等会放,先跟我来。”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