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现在来说也够了,毕竟产业链都没有,也不能挑三拣四。
徐洋到了小军家敲了敲屋门。
“进”小军妈的声音传了出来。
徐洋推门而入,小军妈和小军正在低头挑拣鹅毛。
小军回头看见徐洋,高兴的指了指身后的两个袋子。
“大哥,你看。我们都挑了这么多了。”
徐洋走近打开袋子一看,两个袋子,一个是很细腻的绒毛,一个是还有硬骨条的毛。
徐洋拿起一根,指着毛下面的那段有硬骨条的一截说,“像这样的就不能要了,剪掉。”
下面的这一截放在布料里,不管是什么样的布料都能给戳个窟窿。
小军妈看着袭击辛辛苦苦挑出来的鹅毛,徐洋说不能用时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200斤的鹅绒绒毛,常人是难以想象有多少。
小军妈和小军只是照着徐洋交代的步骤来做,也不知道这些东西能有什么大用处。
小军妈战战兢兢的开口问,“徐先生,这东西到底能有什么大用处?”
“做衣服。”徐洋看着手里的鹅绒质量。
轻软质量不错!
“做衣服?”
小军妈和小军面面相觑,这东西能做衣服?
小军看着手里的鹅毛,不敢相信,“大哥,你这是哄我玩儿还是说真的?”
徐洋抬头看着小军,“真的,等处理好了给你们一个做一件,可比棉袄暖和10倍不止。”
小军半信半疑,“你穿过?”
徐洋点了点头,“穿过。”
小军妈也不信,这东西能有棉花暖和?这么轻飘飘的东西。
在农村,这些鹅毛用来当烧火的材料都嫌弃。
徐洋把关键的部位怎么修剪交代完,一再叮嘱小军和小军妈,鹅毛和鹅绒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徐洋又交代小军妈用锅把这些鹅毛上锅蒸煮一下。
这样消毒的步骤应该完成了。。
再接下来就是烘干的问题,因为设备有限。
徐洋交代小军妈用厚实的帆布做一个大口袋,到时候把口子一扎,吹风机对着布袋的口子一吹。
鹅毛就能蓬松起来,代替烘干的功能。
最后的工序就是做了,徐洋早早就把羽绒服的草稿图给画了出来。
徐洋从衣兜里把草图替给小军妈。
小军妈拿着徐洋画的草图,吃惊道:“衣服还能做成这样?”
徐洋给小军妈的羽绒服草图上画的款式就是最常见的直筒身连帽款。
画了长短两个款。
万年经典款式。
不同的是羽绒服是要打格子的,不然羽绒到处跑,最后只能都在衣服的下摆处,肩膀处还是空空的。
小军妈哪儿见过这样子的衣服。
抱着图纸看了半天也没有明白。
“这衣服你要是要做成格子的么?”
徐洋耐心的解释了格子所代表的的含义,不是格子花纹,而是一种工艺。
这个年代,别说工艺了,就是格子布都不常见。
小军妈听的是云里雾里,一脸懵。
徐洋见解释半天没有效果,索性说:“你们先把前面的工艺给搞好了,后面做衣服的时候咱们再讨论。”
反正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把前面的步骤给搞完的,不急着一时。
更何况,徐洋还得把是个做羽绒服的面料给搞来才行。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