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脾胃论》(2 / 2)

现代社会也有人为造成的脾胃病

食品物质极大的丰富,

很多人不知节制,过食过饱,肆意的吃各种生冷,黏腻

或者生活节律错乱,饮食没有规律,

或者节食,代餐

叶倾天想,这就是阴火与元气不两立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叶倾天看到这段话,

想着和《黄帝内经》相互印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临床上很多耳鸣,脑鸣,眼睛视力昏花的患者

都是清阳不升,不一定遇到耳鸣就要重镇降逆

东垣强调脾胃不足,胃气的升发,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

尤其是风药的运用,匠心独运

比如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独活

用风药来升阳泻阴火(甘温除热)

祛风除湿(风能胜湿),行经(风性走窜)

叶倾天想到临床上,很多病人湿气重,也不运动

导致身体气血阻塞,四肢懒散

在补益气血的药物中少佐风药

可以用风药来升阳行气,行春升之令

叶倾天若有所得

叶倾天又看到了《脾胃盛衰论》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确实是这样,人的先天禀赋完全不一样

有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

有的人喝凉水都长肉

所谓的“少食而肥,脾实邪气盛”

“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

“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懒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

“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看到这里,叶倾天临床的迷惑慢慢的解开了

“对,这是气虚发热。”叶倾天自言自语

“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之中。”

肝木长于脾土,木克土同时木又疏土

就像自然界,没有植被的土壤很容易沙化或者湿化

“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是的,清阳出九窍,熏肤充身泽毛,若雨露之溉。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走空窍,阴气附形质。

“泻阴火以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

叶倾天心生欢喜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者是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临床上很多患者,中午吃完饭就饭后困,

这是典型的脾气不升

还有的患者一喝水就想上厕所,仿佛存不住尿液

也是典型的脾胃虚,

叶倾天勉强看到第八页,

便觉得头晕脑胀

是消化不动了的感觉

于是便休息了一会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