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也很漂亮。”
“呵呵,都不错和印象中的不一样。”
“是啊,我以为他们会穿那种长袍呢。”
“男人也没有留辫子,也没有那种奇怪的胡子。”
各国记者的想法很多,手上却很利索,对着唐龚两人就是“咔嚓咔嚓”一阵快门,杀死了不少胶卷。
两人不知道有不少记者们在谈论他们,即使知道,可能也不会太在意。
他们这时候正在小声交流,“也不知道咱们这次能不能得奖。”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表演奖我是没想过,不过大奖嘛……”唐国蔷皱眉道。
龚雪问道:“也很难,是不是?”
唐国蔷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龚雪小声嘀咕道:“我觉得姜老师的剧本很好,要是能拿个剧本类奖项也不错。”
后面的话,唐国蔷没听清,他们已经走到了剧场里面。
在首映环节,陈恺歌和张亿谋看了来戛纳电影节后看到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是纯英语作品,还是没字幕的那种,两人的英语水平都不行,自然看不懂剧情。不过,他们能通过画面和剪辑的流畅度,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力分辨电影的好坏。
结果就是他们在看完电影后,忧心忡忡。
“这是一部好片子。”
“嗯。”
“不比咱们的电影差。”
“嗯。”
之后,两人久久无言。
在电影节的第一天,上映的主竞赛单元作品有《喜剧之王》和《乡愁》。
另外今天还有一个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举办授奖仪式,也邀请自己出任颁奖嘉宾。
导演双周单元由法国导演协会主办,有一个七人的小评审团,被誉为戛纳国际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意义和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戛纳电影节其实还是很商业的,也有很多政治上的考量,导演双周单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戛纳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妥协。
在导演双周单元,每年都会为杰出导演颁发类似终身成就奖的“金马车奖”。
看完开幕电影后,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主创团队便可以自由活动了。
戛纳电影节艺术的成分很高,但同样是个名利场。
作为新人导演,陈恺歌收到了很多邀请,邀请者都是各国的电影人。
能同世界顶尖电影人交流,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好事,陈恺歌和张亿谋这些天出席了不少活动,观看了许多参展影片,可谓收获颇丰。
三天后,轮到《黄土地》展映。
由于是华夏电影,还真吸引了不少各国电影人、记者和影迷。
不算小的放映厅,坐了一大半。
电影是原声,没有配音,但是有字幕。不过不是法语,而是英语。
一部华语带英语字母的电影,对外国人来说观影体验并不友好。好在,影迷们也习惯了这种观影模式。
电影放映结束后,放映厅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陈恺歌和张亿谋对视一眼,心里松了口气。看来,他们拍的电影并不差,最起码有掌声,他们也没有听到批评声,更没有看到有人中途离场。
《黄土地》放映之后,他们开始关注起舆论。
在戛纳电影节,比较权威的杂志是《每日银幕》。
这份电影节场刊,作为戛纳电影节的官方喉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报道,引领着影迷们探索电影的魅力。每一页都弥漫着浓厚的电影气息,观影日程精心策划,放映影片的介绍引人入胜,影人的独家采访更是让人窥见电影背后的故事。而那些对热门电影的深度剖析,更是让人领略到电影的无限可能。
在这份场刊中,汇集了众多媒体和资深影评人的独到见解,他们每日对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进行评分,为影迷们提供了宝贵的观影参考。评分的规则简单明了,以四星制为基础,从x、一星、两星到四星,每个等级都代表着他们对影片的独特评价。最终,这些评分将被汇总,取其平均分,为每一部影片打出一个公正、客观的分数。
这份《每日银幕》不仅是影迷们的观影指南,更是他们深入电影世界的一扇窗。在这里,他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电影动态,欣赏到最精美的影片介绍,还可以聆听到最权威的影评人的声音。
这份场刊,无疑是戛纳电影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pk/
这个评分与最终的奖项评选其实并无直接联系。很多时候,由于影评媒体和评委们的审美观念各异,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各有千秋,所以即便某部影片在场刊上获得了最高分,也未必能摘得金棕榈的桂冠。
实际上,同时获得场刊最高分和金棕榈的影片,其概率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这个评分团体通常由八到十二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影评人组成,而今年的规模则恰好有十家媒体参与。
当这十家媒体都纷纷给出自己的评分后,这个分数便尘埃落定,此时便可以计算出一个平均分来。这个平均分或许能够反映出影片的某种水平,但终究不能决定其是否能成为金棕榈的得主。毕竟,在电影的世界里,艺术的评判总是充满了无尽的可能和变数。
《黄土地》的场刊评分是2.7分,并不是最高的,处于中间位置。目前,场刊评分最高的是《乡愁》,3.2分。
不过中间位置也不错了,毕竟主竞赛单元的参展电影不少。如果国内媒体在场,说一句《黄土地》闪耀戛纳也不为过。
这个得分让陈恺歌和张亿谋非常高兴,“亿谋,我觉得咱们这次可以摸一摸戛纳电影节的奖项了!”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