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章 茅山诗祸(1 / 1)

吃不饱的大可爱:准确的说,这首词是写给陪王巩流放的小妾宇文柔奴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是柔奴不是王巩。

彩云之南:词牌名叫《定风波》,更巧。

云与海:东坡的黄州完成超进化,这会在岭南吃荔枝了。

年轻的苏轼想吃荔枝,但不想去岭南吃,巴蜀之地亦有,用不着跑那么远。

下次能不能把全词放出来,他想看看“超进化”后的诗词。

糊糊:“王巩好歹是宰相的孙子,为何被罚得这么重,至今没有明确定论。

第三个受波及的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曾向朝廷请愿,愿以自身官位为代价,换取兄长的赦免。

尽管他并未收到严重的毁谤诗,但因家族牵连,仍遭受了降职的惩处。

至于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高官均被罚红铜三十斤,而司马光、范镇以及苏轼另外十八位挚友,则各自被罚红铜二十斤。

这里的红铜,乃指天然纯铜,在古代冶炼工艺不甚发达之际,价值远超同等重量的铜钱,价格不菲,可谓重罚。”

言不由衷:怀疑以苏家兄弟窘迫的经济情况,能不能交罚款。

十万伏特:苏轼交过两次八斤的。

独自飞翔:罚款若能了事,谁愿意去坐牢呢。

苏轼连连点头,几十斤红铜其实不多,他掏得起。

糊糊:“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平日里与苏轼诗文唱和、互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在苏轼身陷囹圄之际,竟无一人为他求情。

相反,那些被保守派诟病为奸邪、小人的变法派大臣,却纷纷挺身而出,为苏轼上书求情。”

百忍成金:苏轼的所有朋友都在被调查之列,他们出面求情肯定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党救人救显得胸襟博大了。

银河系系花:准确的说,是新党的一部分人,乌台诗案最开始就是新党搞出来的。

痴人说梦:所以章惇和苏轼后来怎么反目成仇?

向日葵:政治理念、为人处世差别太大。

糊糊:“元朝有没有文字狱,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议。

当然不是夸它文化政策宽松,而是统治主体蒙古人不重视汉学,简而言之就是没文化,骂他都看不懂。”

奶茶要加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蒙古人从来都是拿刀子讲道理。

黑咖啡:一半统治时间禁绝科举,偏向不言而喻。

糊糊:“唐诗宋词元曲,曲是元朝的特色文化。

元曲中不少地方的夷狄、胡、蕃之类的字眼,都是直接出现,从不避讳,要换了清朝还不得炸了。”

油菜花:最奇妙的是,某段时间突厥不能说突厥,得叫草原十八部,否则破坏民族团结。

大唐群臣人均不解,为何不能直言,而且他们和突厥之间,哪来的团结?

滑天下之大稽!

糊糊:“元曲作家张养浩有一首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相信许多小伙伴,都曾经学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因为是元朝文人,所以秦汉的皇帝管不到他头上,就像唐朝诗人常用汉代唐一般。

国破家亡时,个人命运该当如何,唐朝可以看看杜甫,元朝时可以看看崖山殉国的军民。

所以有人感慨,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

但张养浩别具一格,天下兴亡,百姓皆苦。

国家兴盛时,朝廷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让百姓疲于奔命。

不要以为张养浩是不得志的文人,他是元朝汉臣的代表,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元朝第一次科举,他是主考官之一。

若在明清时期,一位官员公开发表如此言论,怀疑是拿九族试探皇帝的忍耐度。

这首散曲诞生于张养浩前往陕西赈灾的路途上,彼时他已辞官归隐,决意远离官场纷扰。

闻知朝廷重召,旨在拯救陕西饥民,不顾年迈体弱,毅然应命。

途径西秦,目睹民众疾苦,他心怀愤慨,倾尽家财以治旱救灾,短短四个月,因过度劳累而离世。”

骄傲的猪猪:挺喜欢这首元曲的,因为短小精悍,背得容易。

孟婆来碗豆浆:长大后,才更明白它的意义,以前是纯背应付考试。

吃不饱的大可爱:这一位也是济南人。

十万伏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话将潼关的险要体现的淋漓尽致。

曹操:“这关修的真好。”

杜甫沉吟:“无论兴亡,百姓皆苦吗?”那他这些年的流离算什么。

朱元璋:“是个好官。”可惜是元臣。

糊糊:“那元朝有没有因为文字成祸的案例呢?有!

腹稿一词来源于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元朝山水诗人梁栋,特立独行,作诗之后,从不留底稿。

有人疑惑为何不留诗稿?梁栋格外有名士派头回答:吾诗堪传,人将有腹稿在。”

王维好奇,“其人诗文如何?”

糊糊:“梁栋,江苏镇江人,其故乡与道教圣地茅山毗邻。

至元二十六年某日,梁栋在醉意微醺之时,踏足茅山大茅峰,被其山水景色深深吸引。

于是借酒抒怀,在大茅峰壁上题下了一首长诗,名为《大茅峰》:

杖藜绝顶穷追寻,青山世路争岖嵚。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龙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沈。无人更守玄帝鼎,有客欲问秦皇金。颠崖谁念受辛苦,古洞未易潜幽深。神光不破黑暗恼,山鬼空学离骚吟。我来挽仰一慨慷,山川良昔人民今。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一声长啸下山去,草木为我留清音。”

王维点评,“才质平平。”

糊糊:“平心而论,这首诗诗意并不突出,词句和意境相较于空灵隽逸的唐人山水田园诗显得逊色许多。

即便在艺术特色并不显著《全元诗》中,也难以脱颖而出。

然而,这首诗却意外地成为至元二十六七年间的知名诗篇,流传于民间,版本各异。

其背后原因令人瞩目,因为他引发了元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诗祸。

茅山道人徐道杞,与梁栋素有摩擦,向官府上报称此诗诽谤朝廷,暗含思宋之心。

就像苏轼因文获罪,被关押在别称乌台的御史台,被称为乌台诗案一般。

这次诗祸,别称茅山诗祸。”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