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赵林的三封书信(1 / 1)

王侯弃子 公子谦 1226 字 2天前

赵林道:“皮主簿不用如此,将士们用命战斗,哪能让他们寒心。去吧,先把奖励发下去。”

皮朋兴出去后一说,外面响起欢呼声。

皮朋兴趁机道:“赵将军如此仁义,我等可不能让他失望。以后一定要更加勇猛作战,以报将军的恩德。”

“勇猛作战,以报恩德!”

“勇猛作战,以报恩德!”

连续不断的吼声响彻军营上空。

皮朋兴满意点头。

赵林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百姓安居乐业,将士们有功必赏,还有谁比他更好?

至于那些突然出现的青州军为何自己从未见过,皮朋兴明智的选择了忽视。

管他呢,能保家卫民,就是青州百姓最好的子弟。

也是全天下最好的子弟。

听着外面的欢呼,赵林微微一笑。

这些人其实很朴素。

只要能让他们活,好好的活下去,他们就信你,服你,跟着你奋斗。

就这么简单。

而有些人却偏偏不让他们活。

那就别怪他们造反了。

如果不是赵林来,这些昨晚上杀贼那么努力的年轻人,也是明日的贼。

“就拿此次剿匪大捷,作为给陛下的新年贺礼吧。”

赵林的告捷文书通过两种渠道送到京城。

一是光明正大的通过驿站送到内阁,经由内阁传给成平帝。

另一个就是赵林独有的可以直达天听的密奏权。

当然了,还要附带给李兴业和傅承望及朱忠言各一封信。

给李兴业的信中写道:“学生虽然成功将青州境内最大的三股叛军剿灭,但并没有任何成就感,反而很无奈。这些叛军原本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以前都兢兢业业的交着各种赋税,是他们担起了这大启的一十三省,学生真不想对他们动刀枪。恩师,我该怎么办?”

给傅承望的信写道:“青州内的叛军没了,其他州还有,全天下几乎处处有叛军造反,纵然我赵林有三头六臂,又如何能灭的了这所有叛军?不如消灭叛军诞生的源头。可是众所周知,叛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百姓活不下去,而要让百姓活下去,朝廷只需要少收赋税即可。但是,朝中诸位阁老、重臣们愿意吗?岳父大人,小婿该怎么办?”

给朱忠言的信中就简单了:“这次大捷都是公公的支持和指点,林不敢居功,已将部分收获转送入京,请公公笑纳。如果陛下非要给林封赏,请公公一定要拦住。陛下恩宠,林才17岁已经是知府和宣武将军,已让人眼红,再给封赏,陛下也难。不如就请陛下赐婚,将傅氏女立青和云氏女知意许配给林。如果能顺便给知意父亲平凡冤屈就更好了。”

三封信不同,效果各有不同。

李兴业一拍桌子,先是大声赞道:“好个赵林,果然不凡,竟然一举歼灭青州境内所有叛军。从此青州百姓无忧矣。”

随后又叹道:“小小年纪,竟然能如此悲天悯人,实在难得。”

师爷邹宇问道:“赵大人又有建树?”

李兴业把信丢给邹宇,道:“看看吧。”

邹宇看了一遍,心中复杂至极,道:“大人慧眼识珠,在所有人都不看好赵林的情况下一力支持,果然有了效果。这赵林竟然如此足智多谋,实在难得。”

“是啊,赵林可以说是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文武双全。”

李兴业毫不吝啬对赵林的赞赏。

邹宇顺着李兴业的话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林竟然有怜悯之心,并不以战功为傲,反而悲悯那些曾经为良善百姓,现在被称为叛军的人,属实难得。”

李兴业振奋道:“这句话你说对了。如果只说功绩,只能称赞他为难得的好官名将。但是他竟然懂得百姓的不易,更知道他们的重要性,这就非常难得了。纵观满朝文武,有多少人愿意低头看过百姓?他们或他们的祖上原本也是这样的百姓,只是现在身居高位,就都忘了本,属实可惜,可叹。”

邹宇道:“赵大人文武功绩都如此厉害,大人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他请赏,让他任更大的官,做更多的事。”

“不,不行。”

李兴业立刻否决:“他如此年轻已经是一州知府、宣武将军,已经很让人眼红了,若是再给他请赏,难保有人对他不满,得换个赏赐,既对得起他的功劳,又不让人眼红。”

邹宇问道:“大人想请赏什么?”

李兴业道:“让本官想一想。”

……

傅府。

傅承望仔细看了好几遍书信,脸色变幻。

有高兴,有欣慰,有忧愁,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父亲大人为何叹气?”

说话的是傅承望的长子,傅文启。

傅文启现年三十三岁,任巡察御史和巡盐御史,官位虽然不高,但权利极大,属于深受皇帝信任的人。

此时他在外巡视两年有余,刚刚回来,陪父亲吃饭。

一顿饭还没吃完,就看到老父亲看了一封信后脸上出现各种表情,非常好奇。

傅承望道:“你可知青儿的事?”

傅文启道:“偶尔听说,不过孩儿不信青儿能做出那种事,正要询问父亲。”

“不用问了,她跟别人跑了。”傅承望道。

傅文启大吃一惊:“她竟然做出如此之事?那人到底是谁?”

“世上最年轻的状元,最年轻的知府,最年轻的宣武将军——赵林。”傅承望道。

傅文启顿时瞪大眼睛:“父亲竟然还有心思跟孩儿开玩笑,看来对那赵林很满意?”

“之前不满意,在青州走访过后勉强满意,现在非常满意。”

傅承望把书信交给傅文启,道:“这是赵林的信,看看吧。”

傅文启迅速看了一遍,惊呼道:“他竟然有如此眼界和胸怀?难得!真是难得!”

“是啊,谁能想到,这些话竟然是一个区区十七岁的少年说出来的呢?文启,你这个年龄时在干什么?”傅承望问道。

傅文启想了一下,道:“孩儿还在崇文馆读书,准备应试。”

“这,就是差距啊。”傅承望感叹。

傅文启道:“赵林有如此功劳,怕别人嫉妒对他不善啊。”

傅承望冷哼一声:“我的女婿,谁敢伸手?”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