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皇城内,种植着许多的树木花草,这些植物有常绿而不惧寒冬的,也有应季落叶的。
不知道是常年呆在宫里,还是怎么的,崇祯皇帝早已习以为常。
皇宫里的树木许多比崇祯皇帝的年龄都要大,崇祯皇帝忧虑于朝政,也从来没有仔细的观察过。
可是当他走入原野,看着那满地绿油油的嫩芽、苗子随风飘荡,不知道怎么的,崇祯皇帝突然被触动。
“无忌,这些便是你所说的新作物?”崇祯皇帝指着那些苗子道。
“对啊陛下,那应该是土豆,那边那一大片,应该是地瓜,也就是红薯。
那些尺把长的,应当是玉米,也不知道宋老把番茄、辣椒之类的都种哪儿了。”
张世康一边寻找宋应星一边暗自嘀咕着,崇祯皇帝却缓缓的蹲了下去,伸出手来轻轻抚摸土豆的幼苗。
他观察着幼苗的叶片,又摸了摸幼苗的根茎,突然发现有片叶子上一条小青虫正在啃食叶片。
于是崇祯皇帝就伸手将那叶片上的虫子摘了下来,放到自己的脚下踩死。
整个过程中王承恩都未在崇祯皇帝的脸上发现厌恶、恶心之意,正相反,反倒是看到了一丝呵护的意味。
这时候,宋应星终于发现了张世康的到来,正从远方向张世康一边打招呼,一边迎了过来。
宋应星穿着一副农人的打扮,刚才正指挥农夫浇水。
这一片五千亩的试验田,足足雇佣了两千名农夫负责耕种,而且征召的都是老实本分、又很会种田的农人。
毕竟试验田的活儿是个长期活儿,待遇给的也很不错,顺天府周围的百姓都很卖力的除草、浇水和除虫。
但宋应星走了几步表情就变了,由走变成了跑。
因为他看到了天子。
“公爷,你怎么把……那是……天子?”宋应星也不知是惊惧还是跑的太急,说话都有点大喘气了。
“陛下正好无事,就一块出来转转,宋老,这些苗子长得挺好呀!”张世康高兴的对宋应星道。
然而宋应星压根没理会张世康,而是走到崇祯皇帝面前躬身行礼。
而此时的崇祯皇帝……正蹲在一行行土豆苗里拔草呢。
“宋卿,这些苗子,需要多久长大,又需要多久成熟?”崇祯皇帝头都没抬,问宋应星道。
宋应星之前也曾任过地方小官,崇祯皇帝这么称呼倒是也合适。
“回禀陛下,这跟天气有关系,以咱们北方的气候来看,大约两个月便能长大,四个月便可成熟。”宋应星十分恭谨的道。
“这土豆,好养活吗?”崇祯皇帝又问。
“回禀陛下,这种作物草民也是头一回种植,但据公爷说,这作物相比于稻米更耐旱,应当是好养活的。”宋应星回道。
紧接着崇祯皇帝又问了一大堆关于种植的问题,张世康都有点愣了。
他带着这老哥溜达了这么久,本想着这老哥能学个高大上的爱好,比如火器,比如化学,再不济学一学玻璃制作也成啊,弄成了,说不定就能赚大钱。
可这老哥转悠了一大圈,这是……喜欢上了种地?
崇祯皇帝问完了土豆,又自顾自的往旁边的红薯地走,紧接着又看了番茄和辣椒等其他作物。
有不明白的,崇祯皇帝都直接问宋应星,竟将张世康都晾在了一边。
一直到夕阳西下,该回去的时候,崇祯皇帝才踌躇满志的对张世康道:
“无忌呀,朕打算在宫里开出一块地来,种上些土豆瓜果,朕要亲自耕种!”
崇祯皇帝说这话时,脸上隐隐还有兴奋之意,似乎都有点迫不及待。
“陛下呀,这……种地?未免有点太丢份儿了吧?您好歹干个木匠活儿,那些朝臣也没人说啥。”
张世康无语的道。
“哼,我大明以民为本,民又以食为天,粮食就是我大明的根本。
朕身为天子,亲自去体验百姓的艰辛,这有什么丢份儿的?”崇祯皇帝十分不满的瞥了一眼张世康道。
“啊对对对,陛下喜欢种,那便种呗。”张世康脑子多活道,立即转变了态度。
反正不管什么爱好,只要能有益身心,又不伤及他人,那就都是好爱好。
于是崇祯皇帝终于满意的望着夕阳咧嘴笑了笑。
宋应星赶紧命人取来了土豆和红薯以及番茄、辣椒等种子,并交给了王承恩保管。
崇祯皇帝便拿起一块土豆来观看,又摸摸那一捆红薯秧子,似乎都有些爱不释手。
趁着崇祯皇帝与宋应星副手的交谈期间,张世康才终于得空与宋应星问询关于新作物推广的情况。
土豆大约将在三个月后成熟,到时候这数千亩地的果实,都将作为运往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推广种植。
“公爷,老夫以为,首先便应借用官府的力量,宣传新作物的产量以及优点。
这样待老夫将新作物种子运过去,百姓也好接受一点。
而且官府也没必要强制种植,而是应该引导,比如山、陕山地多,可以鼓励他们先种植在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地方。
只要百姓种上一季,知道这新作物要比小麦等产量高很多,而且更容易养活,到时候即使官府不管,百姓也会自发种植。”
宋应星平静的道,这些都是他近来考虑过的,张世康闻言便点了点头。
“到时候这些种植的农人,宋老也要带过去一些,不能种子丢过去就不管了。
这些作物如何养殖,得让他们一并给百姓普及。”张世康想了想道。
“公爷放心,老夫会留意的,唉,老夫现在忧虑的是另一件事。”宋应星叹了口气道。
“哦?宋老有何难处,说给我便是,何必叹气?”张世康皱眉道。
“公爷此前给天下人分配了土地,就连所有的匠户也都分到了土地。
朝廷还取消了户籍的限制,自此大明再无农户、军户、匠户的分类。
站在民生的角度来看,朝廷如此改制,是取消了百姓肩膀上的枷锁。
朝廷又是减免百姓的欠赋,又是免除今年的田赋,百姓固然欢欣鼓舞。
就连不少的匠户,也都丢掉了手里的活计,回老家种田去了。
可是公爷,倘若匠户都去种田,咱们的制造总局怎么办?
那里可是需要海量的各类工匠啊!”
……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