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河筒子里的厚唇子(1 / 1)

唯利是图 努努克鲁鲁 1474 字 1个月前

第二天一大早。

透过窗户看到外面飘起了雪花,风呼呼的像老大爷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推开门,地面上已经见白,不过没多久就融化了。

苏阳一天赚两千的消息,像这风一样,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村子,而且越传越夸张,从两千吹到了两万,还说苏阳会看风水。

连带着陈大明的超市都跟着涨价了,原先几块钱一把的铲子,现在也涨了好几块。

苏阳推开房门,看到这鬼天气,骂了一声姥姥,这天气出去采玉,一铲子下去都是泥,而且坑里积水路滑,不小心就被砸里面。

“奶奶的,本来还想趁今天再去捞一把,现在看来是去不成了。”

“阳子,洗脸吃饭了,白菜疙瘩汤,放点醋,你最喜欢喝的。”厨屋里传来苏老娘的声音。

“来了,妈。”

苏阳拿盆舀了一瓢水,冰凉的水泼在脸上,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人影跑了过来,在屋檐下伸腿踩在砖头上,来回刮鞋底的泥。

“阳哥,听说你昨天赚了二十万,挖出脸盆大的羊脂玉,真的假的?”

哈孜克是本地人,长相微胖,性格憨憨的,跟苏阳的关系很不错,除东赖西懒之外,哈孜克就是北憨。

“卧槽,你从哪个活爹嘴里听说的?”

“大家都这么说,我这不是来跟你打听打听吗,万一是真的呢。”

“尼玛,这真是越传越离谱,要是真的二十万,老子连夜就去买小楼了。”

这时,苏老娘端着碗来到堂屋里,“哈孜来了啊,没吃饭的话,来碗疙瘩汤吧。”

“不了婶,我在家吃过了。”

不大会,苏老娘拿一包饼干给哈孜克,他也很少吃这种零食,家里人不给钱,家里有个大哥,分家后就在家里啃老。

哈孜克从兜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递给苏阳一根,这憨憨平时也没工作,只能抽三块钱一包的大前门。

“阳哥,我跟你去采玉咋样?我力气大,挖到挡路的石头,我直接给你挪开。”

“算了吧,饥一顿饱一顿的,也不稳定。这不,本来今天还想下坑的,可这突然就飘雪了,估计进了腊月就冻土了,也没法挖了。”

“哎呀,我爸说了,和田的油路疙瘩多,和田的小子不趴窝,和田的天气预报瞎胡说....甭信这天气预报。”

苏阳来到屋里,端着疙瘩汤倒上点醋,搅拌几筷子就喝了起来。

面疙瘩像是小鱼一样,在碗里打出溜滑,咬在嘴里十分筋道。

哈孜克在门外冲苏阳使了个眼色,苏阳端着碗来到门口,问道:“咋啦?”

“阳哥,这疙瘩汤有什么好喝的,啃鸡腿多香啊!”

“打住,要吃吃你家鸡哈!”

“自家鸡吃着不香,村东头李婆子家的鸡,要不逮上一只尝尝。”

“你特娘的坑我呢,上次摸她家一只鸡,堵在我家门口骂了半个点,狮子大开口要我家五十!”

李婆子是典型的那种农村妇女,小肚鸡肠,种地都硬要往路上多占两拢。上次要不是苏阳家的西瓜秧爬到了她家地里几公分,她直接拿铁锹沿着地缝给铲了,苏阳气不过,这才偷摸了她家一只鸡。

哈孜克立刻立刻严肃起来,“还有这种事?晚上我去把他家柴火垛点了,给你出口气。”

“你是真刑啊!”

“对了,我刚路过他家门口的时候,还听到那鸡婆子造你谣。”

“说啥了?”

“她说你被林家丫头甩了,嫌你好吃懒做,说你家里穷给不起彩礼,你家钱都让你败坏了....”哈孜克抽着烟,捏着嗓子,学着李婆子的腔调。

苏阳听着,一仰脸把疙瘩汤喝干净,碗底朝天,已经很多年没吃过这么地道的疙瘩汤了。

“由他去吧,别人咋说自己也掉不了一块肉。”

哈孜克一旁愣住了,“咋啦哥,你以前可不是这种人,你要是害怕我就去买两瓶敌敌畏,掺点猪饲料,把她家的鸡给祭了。”

“你给我打住,你这是要把我往局子里送啊!”

“放心阳哥,没人知道是咱们干的!”

“你特娘的,逮到你还能问不出我?”

“嘿嘿...”哈孜克摸摸头,“阳哥,你今天要是不下坑,咱俩去河筒子里捞点鱼咋样?”

苏阳忽然想起,和田下第一场雪的时候,上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里的鱼正多,碰巧的话能捞上几只,鲜鱼在镇上的大巴扎一公斤能卖五块钱!

“反正闲着也没事,去河筒子看看。”

苏阳转身放下碗筷,“爸妈,我去抓鱼去了。”

“你俩可得当心点,别往河沿子溜...”

“知道了。”

苏阳来到家里的杂货棚下面,从里面拾掇出一个破网兜,一根铁条弯成圈,旧窗纱缝制的,结实耐用。

和田地处半高原,含氧量本身就比下面低,加上阴天下雨的,河里的鱼憋的难受,都冒出水面吐泡泡。

村子后面有一条喀什河的支流,没有名字,有人叫清水河,有人叫河筒子,河边长满了芦苇子,很多人都来这里采蒲草棒,一匝长,晒干了点上,可以熏蚊子,来年夏天的时候用。

他们扛着网兜来到河筒子,还没开始捞鱼,雪花就飘大了,落在身上白了一片。

刚靠近岸边,就听到芦苇丛里发出“扑腾”的声音。

“阳哥,有厚唇子!”哈孜克激动的跑了过去。

厚唇子是和田独有的一种鱼,顾名思义,嘴唇子厚,长的跟翘嘴差不多,体型较小,可以油炸炖鱼汤,每年入冬的时候还有人下乡来收,卖给药铺当中药材。

哈孜克拎着网兜子就扑了过去,在里面一搅拌,鱼都被吓跑了,网兜子卡在芦苇丛里,拽了半天才拽上来。

“哈孜,你那脑子不用就捐了,长在头上看着都累。”

这里的鱼虽然多,但是很不好逮,要么就得把芦苇子给削了,可村子里不让,这年头芦苇子可是好东西,枯了可以编席子,盖房子的时候当防水,蒲草棒子还能卖钱,起码也是一个收入。

村子有个老头,就靠着编席卖蒲草棒子,把家里的巴郎子供成了大学生。

为了几条鱼,就断村子里的财路,这多容易招人恨。

主要还是那鱼,比人都精,知道你不敢削芦苇子,它就藏在那里面,你拿它也没办法。只有深冬腊月,河筒子冻上结实的冰,到冰面上凿出冰冻,用抄网下去捞。

“阳哥,那咋办?”

“现在的鱼都在岸边,藏在芦苇地下,把网兜子先塞进去,里面放点馒头,等鱼慢慢游进去,再抽出来!”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