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随从如鸟兽散,调集来的军士再次倒向对方,王敬王公公无力反抗,只得来到姑苏驿。如果王公公也是穿越者,必然还要感慨一声,枪杆子里出政权!
在姑苏驿这里,一切都很眼熟,与两三个月前没什么区别,连入住的庭院也还是两三个月前住下的地方。唯一的差异就是,身边只有干儿子王臣伴随了,其余来侍候杂役全都不是自己人。
眼里看着熟悉的大堂以及挂起来装饰的字画,王公公难过的想掉眼泪,为什么别人出差办事都如此顺利,而自己就这么难?
像去云南的镇守太监钱能、去广东的市舶司太监韦眷,都是刮地三尺、天怨人怒的角色,手段比自己也好不了多少,人命官司都搞出很多起。
但在天子庇护之下,他们最后都平平安安全身而退,荣升的荣升,富贵的富贵。而自己本应该是步上他们的后尘,凭借金银财宝收获帝心,成为内监里新一代的红人!
可为何偏偏自己的遭遇就这样令人愤懑{憋屈!为什么偏偏就是自己,遇到一个完全不讲规矩的人!还是那句话,天下哪有像方应物这样办事的大臣,完全就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
王敬王公公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也知道不是较劲的时候,他也较不起劲。
现在他心中还有最后一丝希望,那就是这价值三十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他就不信,方应物真敢处置这批已经打上天子名号的金银财宝。
或者也可以说。方应物根本没有能力处置,根本不可能处置好的。他既不可能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献给天子。又不可能从天子嘴里抢食。
一夜未眠,清晨时分。王敬坐在廊下苦思脱身之道。此刻他远远的看到杂役带着一位深蓝长袍的中年人进来,仿佛有几分眼熟。
将客人带到王敬身前,那杂役就退下了。王敬疑惑的看向客人,问道:“阁下是谁?”
那客人很客客气气的答道:“在下吕忠,与王公同为内监,不过向来在东厂办事。”
王敬大感意外,又问道:“你是东厂的?怎么会在此地出现?”
此时厂卫组织活动范围主要在京师周边,远没到后世所想象的那样布控天下的地步。厂卫去外地办事,都要另派专差。
一般情况下。江南这地方没有常驻的厂卫人员,所以王敬才会对突然出现一个东厂太监而惊讶。
吕忠笑了笑,简单的答疑道:“在下奉了厂督汪公之命监视方钦差,所以作为随从与方钦差一起南下了——这向天子报备过,方钦差本人也无不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王敬刚想到这句话,便听到吕忠道:“方钦差有吩咐,昨日扣下的财货全部移交给东厂。在下便找王公来核实一下数目。”
什么?王敬睚眦欲裂,瞪着眼盯着吕忠,笼在袖中的手不停颤抖着,久久不能说话。
这批财货在方应物手里烫手。但在东厂手里就完全不烫手了!
东厂堂而皇之的将财货进呈给天子,方应物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表示他抵挡不住东厂,暗地里卖人情给东厂。只有他王敬。是一场辛苦全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天子不会有兴趣体谅他王敬的为什么办不成事,天子只会知道最后把金银财宝带回来的是东厂。
接下来吕忠说了些什么。王敬都记不清了,吕忠什么时候走的。王敬也记不清了。
此时采办太监王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只知道自己一忍再忍,如今是忍无可忍了......无非就是不讲规矩么!
吕忠与王敬交谈的时候,方应物正在泼墨挥毫、笔走龙蛇、洋洋洒洒。文不加点的一气呵成,写就了千把字的奏疏。
首先表白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顺便向朝廷和天子报喜,主题就是“今年多收了一百万”。
其次就是强烈弹劾了采办太监王敬祸害地方的事迹,奏请将王敬处置。(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写完奏疏,检查一遍没有疏漏,方应物便将奏疏封好,让王英送到急递铺,传往京城去。
年底留在苏州,自然有留在苏州的好处。去年春节期间京师地震,自己借着灾变对抗次辅,风头出的不小;
而今年春节应该又会发生更严重的天变,朝廷安稳不了,自己还是远远躲开为好。若连续两年天变都大出风头,那未免也太高调了。
方应物很害怕一种可能,只要自己人在京城,就会忍不住习惯性的出手刷声望,这种浸润到骨子里的习气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还是留在苏州府等待风头过去比较好,至于弹劾王敬这种小事则是无所谓的,真到了天变发生时,被弹劾的大人物多了去。
正当方应物开始琢磨来年回京以后,自己该干点什么的时候,却见把门的方应石领着一名杂役进来。
他再看这杂役,脸色发白,神情慌张,几乎走路都走不稳,甚至进来的时候被门槛绊倒在地上。
但这杂役根本没有起来,顺势爬了几步,直接趴在方大钦差脚下,嚎叫道:“钦差老爷,大事不好!”
在旁边侍候的方应石看不惯这德行,踢了杂役一脚,喝问道:“有话就说,能有什么大事,难道天塌下来了不成?”
那杂役忍住痛,继续嚎叫道:“小人在姑苏驿里当差,被安排照顾采办太监王公公。方才去给王公公送膳食,却发现王公公拿着腰带挂在房梁上,已经悬梁自尽了!”
方应物大惊失色,霍然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不能置信的喝道:“你说什么?王敬自尽了?”
杂役扑在地上道:“千真万确,已经没了气!小人不敢惊动别人,直奔钦差老爷这里告知!”
方应物被这消息惊得脑子发懵,有点眩晕的站立不稳,深深怀疑自己所处是梦里。
这王敬怎么就自尽了?一个只知道搜刮扒皮的太监,竟然也有勇气用死来抗争?
这简直就是不讲规矩,大明朝只有太监逼死大臣的例子,哪有大臣把太监逼死的事!(未完待续。。)
ps: 又有人爆照啊。。正好理顺了思路,开始提速了。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