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论儒学中的名气和在人内心的地位,辽阳的这些名士,比如名动全浙的袁黄袁了凡,曾经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徐渭徐文长青藤先生,或是湖广老名士宋尧愈,加在一起,在真正的儒学生员心中,都是比不上一个李贽名头来的更大更响亮,更叫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上述各人虽然名气大,袁黄也颇有著述,但全部都只是举人或秀才的身份,在读书人心中,没有进士及第的人谈学问,当名士,始终是有一些叫人无法服气的地方。
真正大聪明人,讲谈学问,首先自己得成为进士。
没有这个招牌,就真的无法使人心服口服。
什么前七子,后七子,当世真正的儒学领袖王世贞等人,都是有这么一块招牌。八股固然是敲门砖,但确实也是要真正打磨出一批人才出来,能做成八股的人,不论是诗、词、歌、赋,或是写曲子,戏文,样样都能,因为在考八股的时候,这些基本功已经融在了骨子里头,基本功之扎实,那是没有话说的。
当然,把真正聪明人的才智全用在这样的东西上头,本身确实是严重的浪费,所以只要拿敲门砖把门打开后,就没有哪一个还抱着八股不放的,李贽这样的海内名士,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贽还不仅仅是自己游学,他寄寓各处,都是名儒大臣的家族之中,每当讲学,从者甚多,现在他在麻城讲学,学员最多有数千人之多,这还是在张居正禁止讲学的高压之下,如果这些年不是禁止讲学,恐怕李贽的名头还要大上许多。
而且他是心学泰州学派的嫡传,心学在大明虽然远远不是统治学说,但也是理学之外的第二学说,影响十分广泛,最重要的就是心学传人有不少高居庙堂……纯粹的江湖学派是不会有吸引力的,只有在庙堂之上有一定势力的学说,才会广为流传,并且成为正经的学派,慢慢流传下来。
心学能在大明崛起,并且流传到清季,甚至在八国联军之时,还有理学传人和心学传人之间的斗法,说来可笑,但也是不移的事实。
李贽现在就是心学的一面旗帜,在何心隐死后,李贽一面纪念这位良师挚友,一边自己开始潜心冶学,不仅讲学时门徒甚多,他的几本著述,流传也是甚广。
这样的一位人物,不仅仅是普通的名士,而是一派学说的代表,是一面旗帜,是正经的学问宗师,哪怕徐渭名气再大,在这上头也是不能比拟的。
“既然是卓吾先生,学生告辞。”
李贽虽然是大宗师,王铎等人,却都是理学一脉。
大家学识不同,自然也没有更多的话可说,王铎等人勉强一揖,便是告辞离去。
“此人来了,辽阳自此多事矣!”
走出不多远,王铎喟然长叹,这一次风潮,居然引来了李贽这样的人物前来辽阳,这是何等异数,但以他的学说名望等级想要对抗李贽亦是不可能之事……刚刚已经有不少生员向李贽问好致意,泰州学派也是统治学说之一,李贽本人的人脉其实也不坏,如果李贽有意在辽阳讲学的话,恐怕比麻城讲学还要轰动的多。
李贽在内地讲学的区域,一个县自大明开国可能有过百的举人,几十个进士,文风昌盛,对他这种大名士的抵抗力也相对强一些,象辽东这样的地方,二百多年就没有象样的儒学宗师出现,一个卫连民户好几万户十几万户,等同内地大府强州,但开国至今可能就几个进士,几十个举人,北方文气原本就弱,在太祖高皇帝时因为南北榜之事还开过杀戒,就算太祖扶持,北方毕竟经济已经远不及南,文教之事与经济息息相关,非人力可以挽回,就如盛唐和北宋时,经济中心在北,自然文教也在北。
李贽一来,辽阳儒学的分裂也是势所必然,王铎的哀叹,自是由此而发。
“只能寄望于庙堂之上了。”李珍也是十分沮丧,刚刚他看到周永泰和王政和等人含恨离开,说明地方文官势力已经无法压制惟功,只能寄望上层,当然他们也没有明白过来,地方的行动其实来自上层的授意,地方无力,上层也是没有办法的。
一场大型集会,就是这样和平的过去,除了被逮捕的几百个倒霉鬼之外,进城闹事的普通民户和佃农们被放走了,在他们离开之后,相信会在短时间内,做一个十分明确的选择。
整个辽阳,就是在被惟功用这样展示肌肉的办法稳定了下来,一场绝大的风波,最少在辽阳这个层面上,已经被惟功破解,而庙堂之上,失利似乎暂且无可避免,而惟功心里也明白,真正的角力较量,应该是刚刚开始。
……
……
“卓吾先生,能够大驾光临,这是辽阳之幸,也是我们整个辽东之幸。”
李贽不喜荤腥,酒倒是饮的,在西花厅惟功摆了一桌,拿出自己最华丽的阵营来招待这位海内闻名的大儒。
宋老夫子,袁黄,孙大胡子,徐光启,加上一个徐渭,这个阵容可以说是超级豪华!
在正经的辽阳的历史上,虽然徐渭曾经在广宁担任李家的塾师,教育李如松李如梅等李家子弟,但也就是他一人,而且几年之后,就告离任。
整个辽东,可以说是文化上的荒漠。
此时此刻,也算得上是群贤毕至了。
大明的总兵武将,在国初时与文人交往是十分犯忌的事,太祖的侄儿功高盖世,到底因为与文士交往被鞭责,最终见罪。
现在总兵们倒是以与文士交往为荣,但幕府之中,能招致眼前这样豪华阵容的,放眼大明,亦是别无分号。
“总兵官客气了。”李贽来者不拒,很快喝的满脸通红,他的脾气就是这样,投脾气了就很好相处,若是叫他不喜欢的,便是一个字也懒得多说。
这种名士狷狂之态,其实是他后来取死之由,但在辽阳这里,显然是宾主之间,相处的十分愉快。
待酒过三巡,李贽放下酒杯,微笑道:“总兵官设宴相请,这般客气,总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话,也可以直说了。”
惟功笑道:“先生说话倒也率直。”
李贽道:“正因为总兵官今日说的话十分率直,符合童心,不是那种虚头八脑的假话废话,是以吾在此恭候高明,如果一味客气下去,那只能告辞了。”
他的“童心说”就是请人返璞归真,说话率直,符合童真,惟功能得到他的欣赏,其因也正在于此。
“好,我就直说了吧。”惟功知道眼前这位老者的脾气,当下很认真的道:“我的意思,是请先生在辽阳居住,开门授徒,传播学说。”
“哦?”李贽道:“那么于我有什么好处?”
“辽阳这里,大兴学校,不少优秀的少年需要有真正的学问家来教导。先生著作颇多,讲学颇多,曾经有人责先生离经叛道,先生说,一生所著,并无一书无益于圣教,既然如此,辽阳有我坐镇,则先生可以在大学堂对数千,上万的学子授课,于先生难道还没有好处?”
李贽一生子女众多,但除了长女长大成人之外,其余子女全部夭折,曾经剃头,但并不是为僧,因为他一生最恨僧道之流,更恨道学先生,所以剃头只是绝俗念,现在孑然一生,用财帛富贵来劝说他是自取其辱,而以光大他的学说来劝说,才是惟一留住这个当世大儒的唯一可能。
在惟功劝说之后,李贽默然不语,两手下意识的敲击桌面,一时厅中寂寂,所有人都在等他的决断。
半响过后,李贽方道:“吾之学说,确实有不少非圣之处,但这不要紧,要紧的,乃是吾从孟子,实为民本之说。”
李贽的哲学思想,用后世概括来说,是有朴实的唯物主义和绝对的唯心主义,他的文学观是童心说为主,历史观则是不以孔子是非为非,将那些孔门之徒言必先圣说成是“丑妇之贱态”,对孔子也是评价为“孔夫子不为一庸人乎?”,同时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至于民本思想,比孟子更进一步,孟子是民为贵,君为轻,而李贽则是“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君主是为百姓服务,比起孟子来,确实更为先进了。
此外就是尊重妇女,提倡个性自由,反道学,惟功当然看过李贽的书,对其中的进步之处,十分赞赏。
此时李贽的意思,也是十分明显,他最为当权者所恶的不是对孔子的态度,而是他学说中对皇权和大小官员权力不受制约,压制性灵的激烈思想,这才是最为致命的地方。
他的死于非命虽然还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但在此时,李贽已经算是一个高危人物,收留他,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