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
以上讲法,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在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女真人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后金诸人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1626)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不胜凄凉。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确认,也未经大脑思考的,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虽然跟袁崇焕不大对付,也大发感慨: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二月初就提拔了袁崇焕,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闹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的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闹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儿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强盗团伙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儿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作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儿。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