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了踪影,无人答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的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做消遣,仅此而已。
五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这家伙正是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撒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