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框架,是由宋代名医朱肱在总结张仲景治病方法时提出来的。现代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来源于六经辨证。
图片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分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大类,同时分表、里、半表半里。外邪入侵肌表为表证太阳病,外邪进入内里为里证阳明病,外邪介于两者之间为半表半里证少阳病。
感冒后,由于外邪所处的表里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同。↓↓↓
图片
伤寒派的武器
01
麻黄汤:斩杀伤寒太阳病
图片
张仲景提出,人体外感风寒之邪,出现发烧、怕冷、头痛、出不来汗且浑身疼痛的症状,可用麻黄汤。其中麻黄起主要作用,麻黄是发汗第一药也是平喘圣药,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小便。
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减药物,衍生出了麻黄汤家族,也被称为麻黄剂。主要包括麻杏甘石汤、麻黄加术汤、麻黄升麻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射干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
专家提示:心衰患者慎用麻黄。
02
白虎汤:斩杀伤寒阳明病
图片
邪气入侵内里至阳明,人会表现出四大热证:大热即高烧、大汗、大渴、脉象大。白虎汤中所用的石膏可清热、辛寒。由于石膏较为寒凉易伤正气,所以要搭配粳米和甘草,粳米养胃气、滋胃阴,甘草可补气。
03
小柴胡汤:斩杀伤寒少阳病
图片
小柴胡汤共有七味药,其中柴胡跟黄芩起主要作用。小柴胡汤是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同时也是退烧的良方。
但是发烧原因较为复杂,需专业医师诊断后属于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才可以使用。
图片
郑钦安、阳主阴从、附子……认识中医流派之扶阳派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其中扶阳派是最年轻的中医流派。扶阳派的“武功秘籍”和“武器”是什么?来听听扶阳派传人讲述扶阳派的历史传承。
扶阳派的创始
图片
扶阳派除了对常见病、多发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擅长急危重症的抢救。此外,在用药方面扶阳派以姜、附子、桂枝等辛温热药为主,所以民间也称其为火神派。
扶阳派的创始人是郑钦安,他是秀才出身,后拜“川西夫子”刘止唐为师学医,30岁时正式行医。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三部书,对后人影响深远。
郑钦安认为阳气衰弱导致人体不能正常地统血、摄血,人才会吐血。所以在治疗中,他并没有使用止血的方法,而是采用扶阳的方式治好了知府夫人。
扶阳派的传承
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以及卢铸之之子卢永定和卢永华传承了扶阳派的学术思想,至今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传人。
扶阳派的“武功秘籍”
阳主阴从
图片
阳主阴从,即阳是主导、阴为从属。扶阳派认为阳气不足导致生病,就要扶阳、补充阳气;阳气受阻、不能化阴,会导致阴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此时也需要扶阳。
扶阳派的武器
01
四逆法
图片
扶阳派的四逆法是在张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姜的选择上,扶阳派认为生姜、干姜、炮姜和煨姜都可用,同时加大附子的用量,减少炙甘草的用量,以达到扶阳的目的。
四逆法还可以配合其他辛温热药一起使用,演变出了数百种方子。
02
附子
图片
附子被称为扶阳第一要药,是扶阳派最常用的一味药,见效特别快、药性强。由于制作方法不同,附子分为黑顺片和制附片两种。
专家提示:附子的使用一定要遵医嘱。
图片
按照上图中用量,将几味药材小火煮15分钟,做代茶饮适量服用,可以起到温通阳气的作用,一年四季均可喝。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服用时要减少药量,血糖高者要去掉红糖。
图片
张从正、刺络放血、以情胜情……认识中医流派之攻邪派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其中攻邪派最具特色。攻邪派的“武功秘籍”和“武器”是什么?来听听攻邪派传人讲述攻邪派的历史传承。
攻邪派的创始
图片
攻邪派治疗的目标就是入侵人体的邪气,对于内邪和外邪以及不同位置的邪气均有多种治疗方式。其它流派很少运用的针灸,是攻邪派的常用治疗手段。
张从正是攻邪派的创始人,他从小随父学医,二十岁时独立行医,医术非常高超。张从正做过军医,还曾在太医院供职,后来辞官隐居。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著有《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很多有趣的医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与肝经循行密切相关。乳房位于肝经上,且肌肉丰厚、筋膜薄,从此处放血对人体损伤较小。所以张从正选择在乳房上刺络放血,来解决役夫眼部气血凝滞、气血不通的症状。
攻邪派的传承
攻邪派
据古书记载,张从正有三个徒弟,分别为麻知己、张仲杰、常仲明,他们协助张从正撰写了《儒门事亲》。攻邪派的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刺络放血。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火针刺血疗法和国医大师程莘农的天地人三才刺穴法都受到攻邪派思想的影响。
攻邪派的“武功秘籍”
汗吐下
图片
攻邪派认为,病邪入侵人体停在肌表,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祛邪;当病邪停留在胸膈以上部位,可采用吐的方法,将病邪从口中祛出体外;当病邪位于胸膈以下,可将病邪通过二便从下排出体外。
攻邪派的武器
01
三棱针/
图片
三棱针可用来刺络放血,为汗法。张从正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刺血与发汗都是将病邪从肌表排出体外。三棱针放血量较多,一般用于肌肉比较丰厚、大关节处或部分血管。
02
毫针
图片
毫针可用于浅表或肌肉较薄的地方刺络放血。中医认为,耳尖是经外奇穴,功效以清热为主。所以热邪所导致的疾病比如麦粒肿,可采用耳尖放血的疗法。
03
攻邪派常用药物
图片
牛黄可清热,是攻邪派常用药物之一,通过下法将邪气排出体外。牛黄清胃丸是张从正所发明,可清除脾胃湿热。此外,大黄、枳实、黄芩、栀子、石膏等药物也都有清热的作用,可清除不同部位的邪气。
图片
图片
在医药还不发达的时候,医生常用瓜蒂散催吐,治疗儿童误食异物或是积食。
04
以情胜情,更相为治
图片
张从正也是心理学治疗的鼻祖之一。情绪不好会影响人体脏腑,张从正认为这也是体内的一种邪气,于是他提出用一种情绪来克制另一种情绪。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