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 章 183(2 / 2)

东晋探案录 姬婼 2188 字 8个月前

她记得那天,她还是向晁晨问出了心底的执着:“晁先生,那你这个朋友,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她选择了救他。”

“那她后悔吗?”

“不后悔。”

“……”

她也记得那天,公羊月躲在树上偷听,忽然扔下一条花枝,对她说:“他不教你,我教!”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晁晨扶额:“这只是你对过去的执念!万一……”

“没有万一,尽人事听天命,何况我不信次次如是!”公羊月转头拍了拍她的肩:“如果真要面临选择,我帮你摆平选择!来,不要叫我师父,叫我老月!”

——

长安下雨了,来去的人都行色匆匆,没有人留意到荆白雀背着刀隐没在瞭望楼的阴影里,又或许看到了,知道是她,便又转身从雨里跑过。

她陷在了一个怪圈里,拼命钻牛角尖地想,那一天晁先生和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天上有没有下雨,是否也如今天这么大。

越回想,越想不清,越努力想。

甚至,还起了杂念。

公羊月行事放浪任性,在江湖中口碑不一,又因年少那句“凡之过处,不许冠剑”的狂言,得罪不少武林同道,以至于被认作魔头,后来公羊一门洗去冤屈,他又为曾经奔走北地的流民义士拾回尸骨,铸碑立名,加上曾襄助晋国朝廷粉碎北国奸细祸乱天下的阴谋,得到晋国朝廷的背书,名声这才好了一些。

但没多久,桓玄篡位,与拏云台发生正面冲突,拏云台四分五裂,他与前东武君被迫出走敦煌,避居大漠,不愿再插手几国纷争,要不是碍于养母救他的情分,他是不愿见拓跋绍的,拓跋绍当街杀人,为此触怒他,倒是拓跋嗣,阴差阳错得他指点。

书馆里从前多是因为战乱避祸的大儒,他们祖辈来自长安和洛阳,一下子多了两个异族,总会生起一些流言蜚语。拓跋嗣并不在意,他只为习武,总归是要回到云中去争皇位,对书馆客气谦卑有余却疏离,但她……

她认亲归宗后,却并不喜欢统万城,她是真心实意把书馆当家,也想融入进去,可盖不住那些话总往心里去。

其实那些人也不是针对她,他们年龄大了,还没有接受这个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替像喝水吃饭一样寻常,身上也背着父辈之仇,总会发泄两句。大多时候也不会冲着她,会夸馆主胸怀宽广,什么人都教授,不计较国之旧怨。

骂她也好啊,阴阳怪气馆主,她难以忍受!

天下文人多重名声啊!

就像现在,她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躲清静,但偏不如愿,塔楼另一侧躲雨的士兵正在低声交谈,他们大概以为她走了,毫无顾忌。

“我听说公主杀了我们在城里的探子,这才让刘裕的儿子跑了!”

“不可能!公主怎么会向着晋国,她如果真这么做了,太子能不知道?大王能不知道?要你在这里嚼舌根。我可听说公主武功了得,咱大夏的女儿不输男儿,怎么会向着那些文绉绉的小白脸呢!”

“是啊是啊,前些年王后病重,公主可是衣不解带照顾,如此孝顺之人,怎么会胳膊肘往外拐!你再胡说,我把你扭到叱干将军那里,要他军法处置!”

“我怎么胡说了!对王后好才可怕呢,咱公主心里肯定有气,要不是当年大王出兵攻打了她外爷,她能流落西域吃尽苦头!她若是死了还好,她活着,王后也还活着,岂不是天天提醒大王是个……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我要是大王,我也不亲近,你看她平日里可会乖乖待在王都?”

“你这么说,好像有些道理。”

“我告诉你们,没准公主他就是想和晋人联合,杀了大王泄愤!”/apk/

“你这话不要乱说,被听到要杀头的!”

“我就是气啊,本来这次能活捉主帅的,你看大王叫傅弘之等人投降他们不投,把他们尸骨筑成骷髅台,要是刘裕的儿子也在当中,岂不美哉!”

荆白雀反手抽出神术刀,用力一挥。

——“但你是公主,大夏的子民,是赫连家的女儿,你要肩负公主的责任!”/

——“既受百姓供奉,你不为你的子民争取利益么,需要你站出来的时候,你就必须得站出来!”

隔壁的士兵听见动静走过来,却半个人影都没看到。

所以啊,宁峦山为何会喜欢她,你看这世界上,本来就没几个人会喜欢她,阿照会放弃她,师兄拓跋嗣从小厌恶她,关外之人视她为煞星,中原武林视她为虎狼,家不像家,家人之间互相有血仇,王宫之中难有真情!

那一袭红衣走入暴雨之中,一队卫士与她逆向擦肩,匆匆进入大帐,旁边有人问:“他们带的什么?”

“国书啊,听说是魏王亲笔写的国书!”

——

荆白雀猝然回头,从使者手里将国书抢过来,看见上头熟悉的图腾徽记,一把拆开——

“敬问夏王赫连无恙,孤与夏王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莫不就安利,避危殆。故愿结秦晋之好,求娶大夏公主,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翕然更始(注)。”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