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章 看她像在看大人物(1 / 1)

田庆有局促地左望望,右望望,见所有人都眼含期待:“……那我就……问一问?”

可就算这么局促,他问的问题仍是直击重点:“孙干事,你要不谈谈你打算怎么开荒?”

他没问怎么搞梯田,没问涝窝沟怎么防涝,也没问怎么把松林给开成一片地。

他只问开荒,实在是因为开荒这件事几乎难比登天。

在建国前,一个家庭要把生地种成熟地,得靠两代人,近三十年的努力才能成功。

甚至熟地要抛荒个一两年再种,草能直接把你种的粮食给吃了!

孙希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抛出重磅:“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家为了支持开荒,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现在出了个新政策。凡是新开荒的农田,头三年免交公粮,第四年只交30%,第五年50%,直到第八年才全额征收。”

这样的重大利好消息,让整个会议室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那岂不是头三年种出多少,自己就能实得多少?

孙希希:“所以头几年的产量问题,大家是不用担心的。”

她说:“现在我们再来谈开荒。以往你们觉得开荒难,主要是因为一切都得靠人力。”

“比如除草,以灌木杂草那极为发达的根系,火烧烧不尽,手拔,拔不掉地里的草籽。咱们今天累死累活开出半分地,明天一场雨,杂草就又把地吃了。”

“就算是熟地,草也只是不太能压倒庄稼。还得靠咱三天一小拔,五天一大锄。”

“但现在,咱们有望从繁重的除草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她从包里取出一小瓶药水,展示给大家看:“这个东西叫除草剂,把它按科学的方法洒到农田里,就能达到杀死所有杂草,而不伤稻秧苗的目的。”

这是朱琳他们所长去莫斯科开会带回来的,总共只有10瓶。

朱琳拿到1瓶后,宝贝得很!

可听到孙希希也需要,二话不说就拿了出来。

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不用人工除草,那整个耕作过程岂不是能省一半的工作?

为了取信于人,孙希希开始往老祖宗身上靠:“咱们的老祖宗留下了许多知识瑰宝,比如《本草纲目》上,就记载了很多种类的农药。公元前7-5世纪,咱们就有了用莽草灭杀害虫的记载。”

孙希希:“再来讲讲为什么除草剂能杀草,不杀秧。”

“首先,杂草和水稻长得就不一样。稻谷叶片窄且直立,芽和芯都被外叶包裹,受药量小。那些阔叶杂草,芯和芽都暴露在外,更易被杀灭。”

“其次,除草剂的研发,是根据稻谷的基因对除草剂的吸收力和代谢力而研发的。也就是说除草剂里的成分,稻谷不易吸收,就算吸收了,也能自我代谢成无害物质。”

“最后,除草剂破坏的是杂草的叶绿体膜,它是通过让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来除灭杂草的。”

她说得过于专业,在座者都像听天书。

但明则不厉,不明反厉。

她的形象在人们眼里瞬间拔高了一倍有余。年轻点的代表,甚至露出了学生听老师讲课的表情。

孙希希又继续讲除草技术。

毕竟只要讲得足够深入,就更容易把人绕晕。人越晕,那她的议题通过的几率就越大。

于是她从旱育秧苗和湿润育秧苗时,除草剂的不同配比法,到不同杂草该使用哪类除草剂,再到各种除草剂的施用技术和禁忌,再到除草剂药害症状和原因,再到怎样缓解药害……

越讲越深!

一场社员代-表-大会,生生开成了她的科学种植技术科普。

十分钟过去了……

牛怀东开始偷偷记笔记。

他在贫农家里蹲点蹲得再久,都不可能学到的新型农业技术,开一场会,居然就得到了!

作为以粮食生产当政-绩的公社书记,怎么能有他不会的技术呢?

记!必须得记!

二十分钟过去了……

虽然孙希希说的那些名词,好些对于还在上扫盲班的代表们来说,算是生僻字,虽然他们并非人人带了笔记本和笔……/apk/ 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原来她给他出的主意,既能解决县人武部裁军的问题,又能助力高产实验田实现丰收;既能让甘谷驿的社员吃饱肚子,又能让借《婚姻法》东风成功离婚的妇女,以后能有生计着落。

一股隐秘的喜悦在心底滋生。

他明白自己正参与到一场巨大的变革中。

假如他真的进口到她所需的新种子、新化肥和除草剂,那她为人们所筹谋的一切,都将顺利实现!

他没再等她散会,而是最后看了眼台上侃侃而谈的她,转而去家里把黑虎薅过来守到了会议室门口,代他护送母亲和她回家。

自己则去溪涧捞了两个多小时的野鱼。

甘谷驿公社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社内并没开展养鱼的项目。

他捉了这么长时间,也就捉到些半指至一指长的麦穗鱼。间杂着两条稍微长点的小鲫鱼。

他把鱼拿回家,细细清洗了。

这种小鱼,鱼鳞和鳃是不用去掉的。只需把内脏去除,用盐渍上一刻钟,裹上面粉炸至内外酥脆。

而锅里多余的油倒出来后,再放入葱段蒜瓣呛香。此时,把事先备好的开水倒进入,马上就能变成淡白色的鱼汤。

接着再熬刻把钟,汤就变成了正宗的奶白色。

再加点大白菜,添点盐。

弄完后,他又做了道烤鸡蛋。

他出门瞅了一眼,发现他妈和孙希希归踪全无,只得把汤煨到灶上。

清理现场时,倒是意外发现了一瓶白胡椒。

调料这种东西在甘谷驿这种穷乡僻壤已经算是少见之物了,白胡椒更少。

想也知道,这肯定是老饕孙希希想办法搞来的。

他嘴角弯了弯,把白胡椒酌量加到了鱼汤里。

他尝了一口,汤果然更加鲜美辛香。

听到门口传来踉跄的脚步声,他忙迎了出去。

回来的并不是孙希希和他母亲,而是费劲儿地从村口的水井里打了水,拎回大半桶水的小武红。

不甘示弱的小和平,手里也捧着个装满了水的大瓷碗,跟在后面。

一看到傅佑平,小和平顿时忘了手里的碗,喊了声“爸爸”,就冲了过来!

水碗顿时砸地上,摔成了几瓣……

小武红叹着气放下扁担,过去用衣袖替弟弟擦了眼泪,又安慰了两句,弯腰捡了碎瓷片放进簸箕。

又问傅佑平:“爸爸吃了吗?我给你下点面条吧?”

傅佑平有点诧异:“灶台你爬得上去?”

她也就比灶台高不了多少。

小武红理所当然地道:“踩个小板凳就上去了呀。”

六岁多的孩子,这么早就知道反过来照顾大人了。

倒惹人心疼。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