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每天早上起来练功,你练了功,是不是力气很大?”
“还可以吧,有个四五百斤力气,拿尖头棍子往地里戳,能戳一尺多深。”春北有些自豪地摸摸肌肉结实的胳膊,他膂力过人,双手的力气不止四五百斤。
“你这么厉害,我哥他们打你,你不还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手以后去哪里呢。”
西荷心情好,浅浅一笑说:“我们这儿的民歌小调好听,你想听么?”
“好啊,你唱。”
西荷把额前秀发往鬓角一抹,伸出一根指头说:“我唱数鸭蛋,你听着。”她用甜美的嗓子唱道,“一只鸭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鸭子两张嘴……”
春北嘻嘻一笑,打断说:“你说数鸭蛋,怎么是数鸭子呀?”
“你别急啊,鸭子长大就下蛋了。”西荷又“咯咯”笑了,脸如荷花一般红。
春北觉得西荷唱得好,美妙的歌声在他脑袋上绕来绕去,舒服极了,他伸出大拇指说:“你嗓子真好,你一唱,连鸟也要掉下树来。”
西荷把他的手指往下一按说:“我们这里是鸭子多,你老家是高帽子多,高邮和丹阳都有特产。”
“你别说,高邮和我们丹阳是有缘分的。”
“有什么缘分,我怎么不知道。”西荷说。
“说来话长,唐朝初年,丹阳有一对夫妇,男的叫昌国,无儿无女,靠磨豆腐卖豆腐为生,赚了钱除行善济贫外,便是买纸钱、烧纸钱给孤魂野鬼,为他们超度。
当时丹阳没有寺庙,夫妇俩便挖井在井边烧纸钱,烧后将纸灰倒入井中,一口井满了再挖一口井,先后纸灰装了十三口井。
唐太宗听说了很感动,命魏征到丹阳建庙。庙建好后,魏征返京复命,骑马到了高邮,被建庙的督工追上,说照壁未建,魏征归朝心切,就以鞭指地,说,‘就建这里’。督工听后,只好将昌国寺的照壁建在高邮,听老辈人说,那照壁现在高邮城里的镇国寺,到城里我们去看一下,等我有钱了,到丹阳昌国寺仿建一个。”
进了县城,西荷带春北来到繁华的孝文东铺,两人肚子也饿了,便进一家面食店吃了碗面条,吃了两块烧饼,吃完饭,二人前去看镇国寺照壁。
走上大街,一个老乞丐拉住了春北的衣服下摆,乞求说:“你们行行好,给点钱让我看一看。”
春北不明白,说:“看什么看呀?”
一个跟着看热闹的中年人说:“翠红楼生意不好,鸨母在门口嚷嚷,看一看十文钱。这老乞丐也好色,向好几个人要钱,也没人理他。”
春北从口袋中摸出十文钱给老乞丐,笑着说:“看看肚皮不会饱,还是去买块烧饼吃吧。”
围观的人笑了,西荷也捂住嘴笑,那老乞丐磕头致谢,乐不可支地说:“谢谢!”转身欢天喜地往妓院跑去,嘴里叫喊着,“我去看喽,我去看喽!”
有人咧着嘴乐,有人捧腹大笑。
去镇国寺路上,西荷说:“你这人真坏,挖那么深的坑,把我爸腿摔断了。”
春北说:“你爸那腿也是葵花杆做的,一碰就断了。”
“看来打少了,又说鬼话。”
二人说说笑笑,边说边走,把城里几个景点看了,又回到孝文东铺,买了董塘和茶干。
春北嚼了一块董糖,很甜,觉得有点像常州的芝麻糖。
此时太阳正当头,热量正足,晒得二人头上冒汗。春北脱下长衫搭在胳膊上,一手拎着有十几斤重的布袋说:“也没有往南的马车。”
西荷说:“马车上午才有,天热,又拿着东西,我们到驿码头看看,有船坐船。”
春北说:“我刚才看县衙墙上贴着告示,说高邮湖上有匪盗,绑架女人卖到江南妓院,要大家小心。”
西荷说:“光天化日之下匪盗敢出来?我腿都酸了,坐船吧。”
“好吧。”春北答应,二人往驿码头去。
春北问:“这董塘是不是姓董人家做的糖?”
“你说对了一半,跟姓董的有关。”
“说来听听。”
“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不仅色艺出众,还擅长烹饪和糕点制作,她敬仰史可法抗清的爱国情怀,亲手制作两箱酥糖慰劳将士。
史可法将酥糖命名为董糖,分发给全军将士,扬州城被清军攻陷,史可法壮烈殉职。人们在他的口袋中,发现了两块还没吃的董糖,从此,人们管这种酥糖叫董糖。”
春北耳朵听着,眼睛看着阳光普照的湖面,心里有些忐忑,他只希望人们说的都是谣言,他要保证西荷的安全,他不想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