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京城又炸锅了
第一次搜宫以失败告终,冯敏受了罚。
宣明帝很快又下令,宫中开始了第二次严密搜查,这次不止是内宫,还包括了前朝宫殿,角角落落都不放过。
不仅如此,内务府也开始审查宫人,对照名册,一座宫一座宫地查,无论是宫女太监、嬷嬷杂役,甚至是受罚被囚的罪奴,都被揪出来一一检查。
如此声势浩大又掘地三尺的搜查,闹得宫里越发人心惶惶,前朝也很快听到了消息。
次日早朝,不少文武官员纷纷请奏,言辞激烈。
有担心宫廷安危的,有弹劾禁军不力的,有质疑刺客存在的,有探讨背后内情的……
朝堂上几乎乱成一锅粥,宣明帝险些都压不住。
以定远侯为首的武将,将沈玥失踪一事和沈家战败挂上钩,朝中又对此议论纷纷,宣明帝越发感觉到了朝中舆论的压力。
退朝后,宣明帝便召见了禁军统领袁兴武,让其联合京中各城门巡防守将,在京兆府衙门的辅佐下,全京城范围内搜查刺客的行踪。
但却并未对外公布沈玥失踪一事。
皇令之下,京城各处城门被临时封锁,进出管控极为严格,禁军率领巡防营士兵迅速出动,京兆府衙也派出了大量衙役辅佐,在京城各处展开了地毯式搜查。
声势虽然浩大,但搜查本身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没人知道刺客的具体相貌,也不知晓刺客逃往何方。
底层的士兵只接到了一个“搜查身份可疑之人”的命令,连要找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不知情。
百姓们看到街上士兵脚步匆匆,闯进了一家又一家的客栈酒楼,不由得人心惶惶,纷纷揣测是出了什么事。
搜查持续了整整一天,除了闹得京城人仰马翻之外,没有任何发现。
只抓住了不少民间小偷小摸的惯犯,把京兆府的牢房都填满了。
宣明帝得知消息后气怒不已,再次召来冯敏,问他有没有人看到刺客的行踪相貌。
冯敏暗暗叫苦,禁军发现时沈玥已经失踪了,根本没和刺客打过照面,甚至都不知道“刺客”是真是假,谁敢信口捏造?
宣明帝无奈之下,只能派人公布了沈玥的容貌身形,让禁军继续搜寻,沈府、蒋府作为沈玥住过的地方,同样在搜寻范围内。
但即便如此,宣明帝依然隐去了沈玥的身份,毕竟在宫里失踪,传出去也不好听。
禁军奉命行事,先搜查了曾经的沈府,但如今沈府已被朝廷收回封禁,大房二房都搬了出去,府邸里空无一人,禁军没有任何发现。
搜到蒋府老宅时,康嬷嬷等人完全不知发生了何事,见禁军持令而来,便打开府邸任他们搜查,直到看到禁军手里酷似沈玥的画像,康嬷嬷等人才心惊。
但不管他们如何询问,禁军都三缄其口,不承认画像上的是沈玥。
但这道消息还是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百姓们对沈玥之前所做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如今又看到京中遍地搜查的士兵,纷纷开始猜测沈家又出事了。
禁军在京城里搜查了几日,各种流言就传了几日,还不等禁军搜出什么线索来,民间各路人马却打听出了门道。
沈玥在宫中被刺客掳走,下落不明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夜之间,京城里炸开了锅。
百姓们先是震惊,皇宫里竟然还会闹刺客,还把人掳走了。
随后又惊疑,刺客好好的掳走沈玥做什么?难道是跟沈家有仇?
随着搜查越来越急迫,更多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间流传,甚至连沈玥为父兄鸣冤、被皇上软禁、沈家战败有内情等等消息,都莫名其妙的流传开来。
宣明帝对此发了大怒,命人严查流言的来源,却怎么查都查不到。
他还试图禁止民间讨论这些事,却被前朝文武百官所制止,连内阁穆首辅都皱着眉头说:“民间对此事已有颇有谣言,纷纷猜测沈玥失踪一事,乃是沈家战败内情牵连,若朝廷不能澄清,反而强行对百姓封口,只怕会适得其反。”
张次辅也皱眉道:“流言已生,堵不如疏,当务之急还是要抓住刺客,找到沈玥,才能完满解决此事。”
但沈玥哪里是那么好找的?
宣明帝搜宫两日,搜城三日,恨不得连桥洞底下都翻遍了,依然找不到她半根头发。
而这段时间,民间谣言几经变幻,忽然有了沈家父子蒙冤被害、沈玥伸冤被灭口的说法,传得有鼻子有眼,短短几日便甚嚣尘上。
受民间舆论压力所迫,前朝文武百官纷纷恳请,由朝廷出面,重查沈家战事内情,或公布战事奏报,以平百姓猜想。
但此时边关未定,奏报涉及边关战事,是万万不能此时公布的。
文武百官再次起了争论,连续吵了两天,终于达成共识,即不公布边关战事内情,但由朝廷出面,重查沈家战败一事,找到更多证据,以证明朝廷并未错判有功之臣。
宣明帝虽然脸色不好看,却并未像之前那般驳回,只是在文武百官讨论要派何人做钦差时,压下再议,然后便直接钦点了萧挺为主帅,率领十万京兵支援边关。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立刻吸引了满朝文武的注意力,众人也顾不上沈家事了,开始商议援兵之事。
退朝后,宣明帝满身疲倦的回到御书房,屁股还没坐热,兵部尚书及两位侍郎、定远侯、萧挺,内阁几位辅臣便都来了,还是为早朝事宜而来。
萧挺作为援军将领没得挑,兵部对于援兵所需的粮草军备也早有所准备,只等宣明帝正式下令,除此之外的琐碎细节,逐一商议也不难决定。
众人真正要探讨的,是随援兵前往边关的钦差人选。
现在朝中对于重查沈家战败一事,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便不为查清真相,也要摆出重视的态度。
但这个人选实在不好挑。
定远侯提议从武将中选,张次辅立刻反驳,以武将不善调查为由,要派文官前往,双方争论不休,吵得宣明帝十分头疼。
最后还是穆首辅打圆场,表示钦差代表的是朝廷,身份不宜太低,必须服众才行。
记住地址:新文院小说 xwyxs.com